“孩子们关注校门前吸烟问题三年了,甚至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非常激动。5月29日,他参加了北京光明小学举行的一场控烟主题班会,三年级8班展示了一份学生自己做的调查报告。其实早在2020年,该校学生赵涵绍与同学们就提出了“关于提高《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在学校周边区域适用要求的建议”,三年间不断完善,该建议先后荣获了区级及市级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但孩子们说,比起奖状和鼓励,他们更希望建议能够落到实处。
5月31日是第36个世界无烟日,再过一天将迎来“六一”国际儿童节。“无烟 为成长护航”,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活动主题将这两个日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此之际,本报民生调查栏目希望送给孩子们一份礼物:“呼吁把孩子们的建议落到实处”,让看似柔弱的愿望能爆发出真正推动城市文明的力量。
一周以来,记者联手北京市控烟协会共同帮助孩子们完善了调查,同时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客户端联合首都文明办、北京市控烟协会、北京光明小学等相关单位及社会各界发出联合倡议——让我们为孩子携手营造校门前无烟等候区。
控烟志愿者在校门前为孩子们守护无烟环境。
从孩子的故事说起 控烟建议该如何落地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一周前记者采访北京光明小学学生赵涵绍时他说的第一句话。赵涵绍还在上一年级的时候,便开始关注校门前等候区有家长吸烟的现象了。这让他很担心:“同学们放学时闻到烟味会不会影响健康?会不会有同学觉得吸烟很酷从而去模仿?”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赵涵绍和同学们一直都在关注这一现象,他们一起做调查,摸索改善的办法。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吸烟人数最多的时候,校门前等候接孩子的97位家长当中有21人有吸烟行为。孩子们在长期的观察中也逐渐看出了一些规律——为什么有时候吸烟人数是0,有的时候就多呢?孩子们说,夏天活动方便,吸烟的人比冬天多。而按性别来看,男性吸烟比女性多,尤其是爷爷们。
市控烟协会为北京光明小学三年级8班颁发“控烟小达人”荣誉证书。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除了实践,也开始关注《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等法律法规。他们敏锐地发现,字里行间都有“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禁止吸烟”的提法,但孩子们说,这个提法还是有些模糊,校门前算不算集中活动场所呢?小伙伴们一起商量,打算起草一封写给广大家长的信,告诉他们不要在学校门前吸烟。一封致家长的信虽是童言童语,却寄托了孩子们纯真的愿望。
孩子们的思考和行动最终凝结成了一份中肯的建议,这份建议还在今年荣获了第十四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二等奖。记者问起,已经三年了,除了建议,下一步你还有什么计划吗?赵涵绍沉默了一会儿,不再像刚刚那样自信了,他的回答令人听了有些难过。“我们更想要的是让建议真的产生效果。计划是有的,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我们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各界更多叔叔阿姨的帮助和支持!”
记者与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在北京光明小学门前张贴控烟提示牌。
为期一周的调研 近7成校门前有吸烟现象
北京光明小学三年级8班的同学们有着怎样的计划呢?他们希望调查结果能更完善,同时希望孩子们的呼声能让更多家长听到,让更多学校的学生家长重视起来;他们希望学校门前尤其是等候区能有禁烟的标识;他们希望关于校园门前禁止吸烟的事情能有一个辨识度高的提示语,推广到更多学校使用;最终,他们的建议能得到更多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反馈和认可。
带着他们的愿望,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控烟协会。彼时,距离世界无烟日、“六一”国际儿童节还剩一周,孩子们的愿望能实现多少?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星明与本栏目记者一起商议,难度很大,时间很紧,况且孩子们的愿望不止一个,但事在人为,大家最终达成了共识——为了促进《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相关要求更好地实施,更为了孩子们诚挚的愿望,各方愿意合力推动。
北京光明小学赵涵绍同学的画。
任务布置下去了,由李星明教授课题组参与本次控烟调查的设计和数据分析工作,26名控烟志愿者与本报3名记者共同奔赴各学校、幼儿园调查采样收集数据。此次采样收集涵盖了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共涉及36个点位,其中抽取小学29所,幼儿园7家。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所学校门前等候的家长队伍中不时冒出烟雾。在东城区一所位于胡同里的小学门前,“请不要在此处吸烟”的标语十分醒目。然而这样的标语在小学周边最多不过两处,分别被悬挂在小学校门及门对面的墙壁上,提示效果有限。
5月22日下午4点,沿校门两侧等待接孩子放学的家长排起了超过百米的长队,在超出学校大门两侧各十余米的范围后,队伍中家长“吞云吐雾”的情况逐渐多了起来。记者眼见,一番推让客套后,3位站在校门南侧的家长同时点起了烟。面对控烟志愿者的劝阻,家长们并没有立刻掐灭烟头,而是推脱说就只抽这一根。等孩子出了校门,才将烟头碾到地上。胡同里烟雾不易散去,家长们身上也带着烟味,不少孩子已经被动的吸上了“二手烟”。
在丰台区记者注意到,一些小学和幼儿园设置在小区当中。在小区内的小花园及长椅处,也有部分居民吸烟。而这些地方正是不少孩子回家的必经之路。
在随后的走访中,控烟志愿者讲述,他们在很多学校周边都发现了有人吸烟的现象,但特点不尽相同。比如在西城区某小学门前,车接车送的孩子比较多,有开车接送孩子的家长在车内吸烟,烟雾随风也在校门周围飘散。
梳理本次调查的结果,在本报记者与控烟志愿者共同走访的36个点位当中,有29所学校或幼儿园在门前或等候区设置了禁烟标识(占比80.56%),然而这些禁烟标识可悬挂的范围、数量有限,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提示和教育效果。统计数据显示,在25所(69.44%)学校和幼儿园的门口或等候区能看到家长吸烟现象,而在18所学校和幼儿园(50.00%)的门前或等候区能闻到烟味;控烟志愿者在27所学校和幼儿园(75.00%)门前或等候区的地上能看到烟头。控烟志愿者在统计中发现,放学期间吸烟人数最多的一个校门附近可达到40人次,在较大的人群聚集区域,放学后地面上散落的烟头最多可达70个。
相关各方携手 达成孩子们的愿望
除了完善调查,孩子们的其他愿望也在同步推进。上周北京市控烟协会收集了世界各国与保护未成年人远离烟草的提示语,并根据实际情况推荐了5条相关提示语。本报通过北京日报官方微博、北京民声微博向广大网友发起了投票征集。目前在5条提示语当中,“保护我们的孩子免受烟草伤害”得到了广大网友的高票认可。很多网友也在评论区表达了他们对校园门前吸烟现象的不满,以及对明确校园门前控烟建议的支持。
5月29日,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与记者共同来到了北京光明小学。校门前正在展出孩子们创作的控烟主题的宣传画。被折断的香烟、黑色的肺、灰色的城市……这些宣传画上的很多元素都表达了孩子们拒绝“二手烟”的心声。这些画作不仅来自三年级8班,很多高年级的同学也前来助阵,通过一双双灵巧的小手,孩子们脑海中的创意在画布上尽情展现。这些宣传画吸引了很多家长的目光,赞叹孩子们的创意,同时也听到了他们的呼声。家长说这样的宣传方式,比悬挂禁止吸烟的标识牌还要深入人心。
当日,张建枢参加了三年级8班“无烟为成长护航,真行动守护我健康”主题班会,戴着红领巾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听着孩子们对控烟问题的见解他颇有感慨。在现场,他把一张印有“控烟小达人”的证书授予了三年级8班全体同学。
张建枢告诉记者,孩子们年龄尚小,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能把控烟问题看得如此透彻,不仅有独到的见解和主张,且立场明确,未来可期。正如孩子们所说,想把校园门前变成无烟区,不仅需要“小手拉大手”式的宣传,各相关部门、社会各界都应该有相应的意识,共同营造更好的无烟环境。
在第36个世界无烟日到来之际,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客户端联合首都文明办、北京市控烟协会、北京光明小学等单位共同发起倡议,让我们为孩子携手营造校门前无烟等候区。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