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是不抽烟的,甚至是非常厌恶吸烟的,因为小时候调皮,也不时的拿爷爷的旱烟袋玩两口,被呛的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加之长辈的训斥,自然的认为烟不是“好东西”。等到参加工作好多年了,对烟的看法一直没变,也仍然认为烟不是好东西。
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人情世故的练达,特别是随着对写作的喜爱及作品不断问世,慢慢的也染上了吸烟的坏毛病。有时还会学着伟人、元首、名将、大科学家及像鲁迅、贾平凹、二月河等文学大家巨匠吸烟的样子,不时的思考着,做深思熟虑状吐两口,再学着电影里人物的样子,在烟缸中把烟头狠狠的掐灭,然后奋笔疾书,似乎觉得有点成就感一样……
实在令人费解的是,既然烟不是好东西,有的人为什么非要吸烟,不吸烟不行么?
生活中不少听到戒烟多么多么难,经常被老婆孩子责骂、唠叨云云,也有许多烟民抱怨戒烟了也没见省钱什么的。屡见不鲜的是不少媒体、医生大声疾呼,吸烟会得肺癌、会死人的,污染环境什么的。一边是警钟长鸣,一边是我行我素,烟民们并没有因此而减少。难道戒烟比戒命还难么,真是奇了怪了。
究其原因,今天来一探究竟,也许能找到合适的答案。
不看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烟草还真不是产自中华的好东西,它与玉米、番茄、马铃薯、巧克力并称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五大发现。从印第安人发现烟草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传说,当时印第安部落酋长的女儿病入膏肓,已无生命体征,在准备死了的时候,把尸体抬到外面,为了多看几眼,又害怕被蝇虫滋扰,酋长就命人摘些宽大的叶子把女儿的尸体盖上。第二天奇迹出现了,酋长的女儿非但没死,还奇迹般的复活了,而且身上还散发出淡淡的香味,酋长便命人把这种救了女儿命有神奇香味的植物保护起来,而且非常崇拜。烟草有辛辣味,人们在采摘和品尝时,可以提神解乏,开始是咀嚼烟草,后来香薰、鼻吸等等。
传播开来,部落人把烟草用于祭祀、防病治病、吸食、防虫、捕鱼等。美洲的印第安人无疑是烟草的最先使用者和栽培驯化者。自此,烟草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人们的生活。后来,哥伦布把它从美洲传到欧洲,再到亚洲,再到中国(据文献记载,我国于16世纪中叶开始种植烟草)。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烟草由起初的防病治病、咀嚼吸食,到后来的雪茄、烟斗、水烟(筒)、旱烟、鼻烟儿,到现在的卷烟、过滤嘴儿,抵挡的、高档的,粗支、中支、细支、电子烟等等,林林总总,男男女女,五花八门。除了税收和吸食外,也有专门收藏烟花、烟盒的,自叹我们现代人能把香烟做成一门艺术品也是不小的学问啊。
至于许多人为什么吸烟,不成文的规定大概是对烟草的依赖,而烟草中主要有害物质、成瘾物质是尼古丁,长期吸食能显著提高吸烟者的镇静和乐观情绪,具有抗抑郁病和抗焦虑药的生理功能,令人愉悦的尼古丁“快感”,放松、缓解压力、警觉性增加、注意力集中、情绪变化等。经常吸烟会使大脑中的尼古丁含量始终处于很高水平,神经原受体对尼古丁越来越不敏感,对多巴胺释放的刺激作用也出现减弱,原来的烟量再也不能满足吸烟者的快感,吸烟者由此对尼古丁产生耐受性。为了维持其血液中尼古丁浓度(像打点滴)大部分吸烟者必须按一定的频率吸烟。
当吸烟者停止吸烟数小时(睡眠)后,体内尼古丁含量出现下降,神经原受体变得异常敏感。此时乙酰胆碱的活性超出正常水平,使吸烟者变得烦躁,并很想抽烟。这时候如果能够吸一支烟就可以过度刺激神经原受体,并促使多巴胺大量释放。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每天(特别是早晨)的第一支烟能给“老烟枪”带来莫大的快感,吸烟者也因此陷入烟瘾增强的恶性循环,这是造成吸烟者长期、持久吸烟的重要原因。
如果老烟民强制戒烟,就会出现“断烟症”征:如烦燥不安、易怒、焦虑、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心率降低、食欲增加、发胖等。但为避免非常难受的“断烟症”症状的出现,还是继续吸吧,直至因肺病、疾病被医生训斥或者吸到死。马克吐温说“戒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我已经做过一千次了。”(“Quitting smoking is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 I‘ve done it a thousand times.- Mark Twain”)
据相关资料显示,年龄在35-65岁之间,每天吸烟25支以上的人,吸烟者的死亡率为从不吸烟者的 2-3倍。被认为高死亡率与已证实由吸烟引起的21种常见疾病有关,如12种癌症,6种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流感在内的肺炎等。每吸一支烟寿命平均减少5分钟,而长期吸烟可使其寿命缩短5-8岁。
啧啧啧,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还是活命要紧啊,为了你我他,小家和大家,请大家还是赶紧戒烟吧。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