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尤其是德国、英国、荷兰这些国家住时间长了后,你会发现,虽然上述地区禁烟令非常严格,烟草价格也非常高,但女烟民的数量却相当庞大,上至颤颤巍巍的老太太,下到发育中的女学生,甚至某些身怀六甲的孕妇,香烟对他们来说,可算得上是“真爱”,只要到了能吸烟的露天场所,就马上开始销魂的吞云吐雾。
比如,当年我的一个女同事萨莉,每到大课间时,她就会哼哼着说“O,My Tea time!”然后就不知道去哪了........只感觉她回来以后,精神头比之前足了很多。起初的时候,我还真以为她去喝茶提神了,还琢磨着,这茶见效挺快啊,跟嗑药似的。
直到有一次,我在一个及其隐蔽的旮旯,发现了萨利和她的“a cap of tea”,原来她老人家正同两个“小伙伴”偷偷地享受着尼古丁带来的“愉悦”.......
这么看,要说欧洲人逐年走低的出生率,应该也离不开女烟民们不给力的卵子活力与质量吧。
那么,为何在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早就深入人心,烟草价格昂贵的欧洲(同等质量下,德国的香烟价至少比中国贵了五倍),却存在着数量庞大的烟民?
而且,欧洲烟民的性比例,男女基本是五五开。
要把这些“女烟民”的源头说清楚,还得先回到一百多年前。
在19世纪末,能够批量生产卷烟的工业化流水线投入使用之前,烟草属于一种供不应求的“轻奢”产品。可是,当一台机器一分钟就能生产出200支香烟的时候,烟草俨然又成了买方市场。
显然,要想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那就得让更多的人爱上抽烟,离不开它。
更何况,当年的人们远远没认识到吸烟的巨大危害,反而因为其曾经扮演的“轻奢品”的角色,还能给人一种叼根烟显得特别有“范儿”的感觉。
甚至,连医生、科学家这些权威人士,都被烟草商们拿来背书。
1930年代的烟草广告
这时候,人们普遍感觉,烟草这玩意能驱散疲劳,提神又醒脑,还能抑制食欲,所谓的“有害健康”倒是不明显——在抗生素尚未普及的年代,一场感冒就能夺走你的小命,很多人往往活不到肺癌的那个阶段,就在别的方面挂掉了。
当然,女性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烟草商们自然也不容错过。
在20世纪之前,抽烟是男人的专属,而吸烟的女子则总被认为“生活不检点”,跟色情行业有关。
到了一战时期,情况迅速出现反转。战时动员让大量女性不仅可以从事传统的男性职业,还剪短了长裙,甚至穿上了裤子,这些新兴的“职业女性们”开始尝试把头发剪短发、吸烟,追求跟男人形象有关的一切。
此时,吸烟和剪短发、穿裤子一样,成了“时代潮女”们挑战社会规范、争取男女平等权利的一种方式。
1920年代初,女权游行中的潇洒抽烟女子——表达对男权思想的抗议
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心理后,烟草大佬们开始非常“贴心”地支持“女权运动”,不断把“女性解放”的概念植入到烟草广告之中,成功“挂靠”了“男女平等”的进步思想。
在那段岁月中,烟草公司把女性专用的烟草称为“自由火炬”——女性能从容自用的抽烟,就意味着女性自由了、不再受到性别枷锁的桎梏了。
妆容精致,一身名牌,裹着皮草的吸烟女士,是当年西方女性们最想成为的样子
到了二战时代,香烟的需求量进一步激增,甚至成了欧美各国军队的重要特殊补给,一种“灵魂式”的需求。
其中,财大气粗的美军对香烟的供应从不吝啬,基本是管够的。在一些影视剧里,我们也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情节——德军在打死美军后,会仔细地翻找美军的衣服口袋,拿出一包烟,叼起来点上火,然后欣慰的笑了.....
德国那边呢,虽说希特勒自己不抽烟,还总跟身边人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但并能不阻止德军士兵的这个“瘾”。根据规定,每个德军士兵每天可以有6根香烟或是2根雪茄的补给,待遇还是可以的。只不过到了后期,德国的交通线被封,所谓的“烟草”补给无法兑现,就出现了前面描述中的场景。
而苏军呢,中下层官兵主要是自行DIY烟草。苏军每周能从组织上领到20克烟丝和相应的卷烟纸(配方的烟纸很多是美国援助的),拿材料自行卷制。如果纸不够,他们就直接用书籍、报纸作为卷烟的材料,照样抽得很销魂。
苏军给德军战俘发香烟,看到有烟抽,“高贵的”日耳曼战士的马上拜倒在了曾经的鄙视对象——斯拉夫人脚下
前线尚且如此,后方顶起半边天的女性们,更是在抽烟方面“巾帼不让须眉”。
此时,吸烟已经成了职业妇女的标配,辛勤工作后,点上支烟犒劳自己,消除疲劳、释放压力,就是她们的日常。
而且,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香烟也总同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们联系在一起——老电影中,独立、成熟、充满魅力的女性,哪个不夹着支烟?
而且,给女神敬烟、点烟,还是男性表达爱慕的一种相对“得体”的途径。
二战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剧照
二战后,女性香烟市场被做得愈发专业,涌现出了大量创新产品,打着少尼古丁、低焦油、含薄荷醇等“特色”,不断刺激着女性的购买欲。
没成想,进入六七十年代后,吸烟的巨大危害在全球逐渐普及,欧美各国也开始对烟草征收更高的税额,甚至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强行在香烟包装上印刷健康警示图片,诸如病变肺部、癌变口腔及其他病变征状。比如下图,是澳大利、英国和德国的香烟包装,看起来都说得上惊悚了。
显然,再怎么爽,怎么炫酷,人终究还是怕死的。从这时起,烟民们的数量开始走低。下图是美国烟民们平均消耗的烟草数量曲线,可以发现,1960年代中期是个分水岭。同期的欧洲,情况也是类似。
比如美剧《广告狂人》第一季开头,讲的就是这个时代因为“吸烟致癌”常识被科普,广告公司绞尽脑汁研究如何给自己的大客户——烟草公司推销这种“致癌物质”的案例。
《广告狂热》中几乎美国角色都抽烟,这其实就是当年中产阶级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然而,即便相对半个多世纪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烟民们确实克制了不少,但他们的规模和“瘾”,依旧不容忽视,尤其是女烟民们,各个都拿得出自己非得要吸烟的理由。
比如,为了保持身体苗条。
这个从20世纪初,就属于香烟广告忽悠女性客户的一大买点
像下图,是幸运牌香烟在这一阶段的广告语——要幸运而不要糖果(Reach for a Lucky Instead of a Sweet)。
甚至在早前的时尚杂志里,也充斥着劝说女性多抽烟、少吃饭的“健美常识”。无论是全职主妇还是职业女性,社交活动时,都会需随身携带香烟和精美的打火机。
比如长期过西式生活的宋美龄,从年轻时起,就形成了大量吸烟的习惯,以保持苗条身材来穿那些昂贵的漂亮旗袍。
当然,有时候,吸烟的女性确实不容易发胖,因为烟草会抑制食欲。
一生保持”纸片人“状态的可可·香奈儿,经典形象就是嘴里叼根烟,下吧微扬,眼神迷离
只是,如果不改变饮食搭配、坚持有规律的运动,所谓的“苗条”,最终还得拿你的健康和“阳寿”来交换。
毕竟,宋美龄那样的医疗保健条件,可不是一般人有能力享受到的。
此外,缓解疲劳和释放压力,也属于现代欧洲女烟民们主要理由。
就拿英格兰来说,英格兰北部女性抽烟人数远远超过南部,而南部的经济状况和就业机会则要明显优于北部。
因为穷,女人们用香烟来回避生活压力,但吸烟又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同时导致身体变差,然后更穷....妥妥的一个恶性循环。
当今的大多数国家都对烟草行业进行了严格监管,欧洲国家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做得更规范、更严格。
但即便香烟包装上印刷着触目惊心的广告和警示语,价格也相当昂贵,但依旧搁不住各个年龄段女性对其的“真爱”。
早前,为了营销,烟草商们打着“女权”和“时尚”干过的那些事儿,影响实在太过深远,如同一枚爆炸后的核弹,辐射持续百年,影响至今。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