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国控烟校园行”活动在京启动。中国控制吸烟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青少年可塑性强的特点,及时进行控烟教育、监管和引导,形成无烟文化,减少烟民整体数量,有助于实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的控烟目标。(7月24日《新京报》)
曾有调查结果显示,超三分之一的中小学校百米范围内有烟草销售点,八成销售点不拒学生烟民……这一连串的尴尬数据,令人心情变得异常沉重。现实表明,校园控烟,虽然可以控制师生在校园内吸烟,守住了校园这片无烟“净土”,但对于中小学师生在校外公共场所吸烟,却没有丝毫的约束力,这是最大的“硬伤”。特别是,未成年人吸烟,除了本身生活方式出现了偏差、沾染了这一恶习之外,更与家庭、学校、管理部门乃至全社会管理不善有关。
可见,推进校园控烟,功夫更在校园外。换言之,推进校园控烟,应实行“内外兼治”,既控校内,更控校外。因为,校外才是中小学生被动和主动吸烟的“主战场”。对于教师而言,应实行有条件禁烟——不得在校园等公共场所吸烟,不得在学生面前吸烟,并要做到相互之间不敬烟,不劝烟;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则实行无条件禁烟——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不准吸烟。
值得注意的是,遏制未成年人吸烟,仅仅靠规定、劝阻和教育是行不通的,必须辅之一定的惩戒手段。我们可以结合国外的做法,制定适合国情的惩戒措施。要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校为“无烟区”,全面禁止18岁以下的青少年吸烟、买烟,严厉禁止向18岁以下的青少年售烟等,并提高违法成本。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