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生长在河北农村,承德县的一个小山村里。家在半山腰,出门就能望见对面的铁道。每天都有运煤车和绿皮车经过,早已习以为常。
记事起,出远门就靠绿皮车。车站在镇上,五六里路,走过去大概半小时。当然,那时候所谓的远门一般是指40多里地外的外婆家,或者60多里地外的承德市。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到了寒暑假,妈妈就送我到姥姥家去住,我和姥姥的感情很好。
那时候家里穷,妈妈让我去姥姥家住,除了不用照顾我外,主要是让我能吃点好的。姥姥很疼我,每次我去都给我包饺子,还给我做西红柿炒鸡蛋。
妈妈每次送我,只是送到车站,这样能省一块多钱的车钱。姥姥在那边的车站接我,回来时也是如此。每次从姥姥家回来,分手时姥姥总要塞给我几块钱当零花。越是推托,她越觉得我懂事,更是要给。
小时候家里没啥玩的,能坐在卡车斗里溜溜已经是奢侈的了。所以要是知道快坐火车了,一般会兴奋的好几天睡不着觉。当时的绿皮车在我心中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词,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每次坐车都能遇到新鲜的人,看到新鲜的事。当时坐火车的,常有去避暑山庄旅游的。他们穿得可真好看,他们抽的烟,也都是洋文,闻起来也比爸爸的旱烟强的多了。
十几岁的时候,我离开了家乡,也是坐绿皮离开的。妈妈还像小时候送我去姥姥家一样,把我送到车站。只是临行的时候多给我塞了几个鸡蛋,神情也比小时候不舍得多。我先在承德打工,后来又去了北京。在这以后的很多年里,每每想妈妈了,就坐上绿皮车回家,绿皮车在我心中就是通向幸福的大门。
这几年,家家都有了私家车,可老家的人出门还是喜欢坐绿皮。前年二叔来北京看病,一个劲儿的夸,还是坐火车舒服,平日没啥人,想坐哪坐哪,躺着都没问题,闷了还能抽烟,13块钱到北京。下车走两步就是地铁。方便,真方便。
我这些年走南闯北也去了不少地方。随着高速公路,高铁,动车的发展,很多地方都把绿皮车停运了,过去的客运段成了名副其实的货运线。这对当地的老百姓来说,多少有点不方便。前两天有新闻说,有人因为受不了绿皮车的烟味去打官司,还赢了。我觉得他有点矫情了。今天的社会,出行方式多种多样,绿皮车没空调,速度慢,坐绿皮的多是我父母叔叔那样不舍得花钱的庄稼人,不容易啊。
我自己虽不抽烟,但家中长辈多是吸烟的。他们平日也没什么爱好,就剩下喝点酒,抽点烟了。绿皮车长路漫漫,要是再赶上炎炎夏日,对他们来说不抽烟一定很难熬。我觉得缩小吸烟区域是合理的,但是完全禁烟,有点不近人情了。
现在,承德通了高铁,一小时到北京。网约车也方便,年轻人一般都下了高铁打个车回家,只有家里的老人们出门还是喜欢绿皮车。希望家乡的绿皮能一直运营下去,等孩子再大一点,我一定也带上她去感受感受,给她讲讲我小时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