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起,《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简称《控烟条例》)修正案实施,实现室内全面禁烟,今年是《控烟条例》修正案实施5周年。5年来,上海控烟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强化社会共治,形成控烟宣传和监督执法“六个一”模式,以海派特色打造无烟城市,成效斐然。
数据显示:上海市成人吸烟率实现7年“连降”,至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任务目标。控烟监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去年有关控烟监管执法部门共检查单位253090家,处罚单位1130家,处罚个人974人。罚款金额分别为2801680和90500元,罚款总金额为2892180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位列首位。全市法定禁烟场所的违规吸烟发生率逐年稳步下降,至12.1%。而今,“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正成为上海市民的健康新风尚,无烟环境和健康城市你我共建共享。
联合监管,不断强化控烟社会共治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和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本市各级健康促进委员会依托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不断强化控烟社会共治,控烟监管力度持续加强,对餐饮、网吧、娱乐等控烟难点场所重点进行监管执法,对于典型案例坚决予以警示、惩戒、示范。例如,闵行区、松江区对屡次违规场所开出3万元顶额罚款,徐汇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实现多部门联动打出控烟执法“组合拳”等,取得控烟实效。
本市公共场所控烟状况不断改善,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进一步降低至12.1%,室内“无烟具”场所和“无烟蒂”场所比例保持稳定,分别为95.3%和90.4%,室内“无吸烟室”场所比例上升到99.7%;市民对《条例》的知晓率为88.1%,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达98.7%;本市15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已连续7年稳步下降至19.4%,处全国领先水平。
控烟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日益形成,全市控烟志愿者逾万名,其中,实名制核心控烟志愿者3256名,覆盖全市16个区和各街镇。此外,公众通过12345热线和“控烟热力地图”积极参与控烟治理,起到有效的社会监督作用,体现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的良好群众参与基础。
紧密协作,深入推进“六个一”模式
市健康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市控烟牵头部门,协调各控烟监管执法部门联合行动,协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控烟吸烟协会等专业机构和行业协会,逐步形成“行政监管、场所自律、社会监督、人大督导、专业监测、舆情评价”的上海控烟“六位一体”推进机制。
2019年8月,《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出台,这是全国首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其中控烟行动明确规划上海控烟工作的线路图和任务书,并推出和完善上海控烟宣传和监督执法“六个一”模式,即:一根线(12345控烟投诉举报热线)、一幅图(控烟热力地图)、一张网(全市综合戒烟服务网络)、一个机制(多部门协同合作与社会共治机制)、一套制度(《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等)和一系列工作方法(专业支撑、舆情评价、人文关怀等),形成上海控烟工作的特色管理模式,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无烟城市。
迎接挑战,持续深化无烟环境建设
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创建3042家“上海市无烟示范单位”,全市超过七成党政机关共计797家已建成无烟机关,进博会、花博会等重大活动控烟保重工作圆满完成,由市、区公共卫生专业人带队、60名医学生组成的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志愿者专职队伍,已成为每年进博会上“无烟上海”的一张靓丽名片。
全市积极推进戒烟服务网络建设,已建成37家规范化戒烟门诊,并通过完善戒烟热线、社区支持、互联网移动戒烟平台等戒烟资源,推动建立一体化闭环戒烟服务网络,并创新机制模式开展“十月怀胎·爸爸戒烟”孕产家庭戒烟活动。
取得成绩之时,控烟工作也面临艰巨挑战,如餐饮、娱乐、综合业态等重点难点场所的控烟管理、室外游烟和二手烟暴露、电子烟等问题。因此,上海控烟工作将下一步重点瞄准加强控烟宣传和监管执法的力度和针对性,持续强化控烟暗访和通报制度,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章,推动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控烟监管执法范围。
广泛动员市民公众积极参与控烟社会监督和志愿服务活动,推广应用上海市民控烟线索征集平台暨“控烟热力地图”,加强“互联网+社会共治”,督促场所自觉积极开展控烟管理、巩固和整改,控烟监管执法部门和控烟志愿者根据热力地图的“警示灯”,实现精准高效监管。
上海未来还将继续巩固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和无烟家庭建设,夯实健康城市根基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完善戒烟服务网络和专业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医务人员首诊询问吸烟史制度和开展简短戒烟干预,提供便捷、科学、有效的综合戒烟服务,满足不同戒烟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