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一起因吸烟引起的刑事案件受到社会关注:因在楼道吸烟徐某被邻居魏某用铁棍打伤头部,魏某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对此,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向市民发出一封冬季居民楼吸烟问题的公开信,提醒广大吸烟者,居民楼的楼道内也是禁烟区域。
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在这封公开信中说,吸烟者不是老鼠,吸烟者也不是敌人,他们是我们的邻里和朋友。对于公众而言,宣传劝阻吸烟应有礼有节,不能有效劝阻时可以通过投诉举报渠道解决;媒体在宣传类似案件普法时,可以借此重申吸烟对自身和他人的危害,以及在禁烟区域吸烟违法和应当受到的处罚,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控烟法律的落实,促进公共卫生健康。
事实上,由抽烟引发的对立事件不是一起两起,而是时有发生。
比如去年就有一件因为二手烟引发的冲突事件被顶上了风口浪尖。杭州一家私房菜馆,因为纵容客户抽烟,引发隔壁桌乘客不满,请求他们到外面抽,遭到谩骂,引发冲突,期间老板出来劝阻,但只让抽烟者少抽点烟,因为同行有儿童,最终双方再次发生冲突,一人受伤,而受伤的人就是这名微博大V,回去后这名大V立刻发了此次事件的动态,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他们纷纷攻占该店的各大评分榜,恶意差评,最后老板出面道歉,这才解决了此事。
近年来,我国城市控烟的立法步伐加快,多地陆续修订或出台控烟政策,限制公共场所等区域的吸烟行为,在立法层面举措不断升级。但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严管重罚和举报的方式,真的能有效控烟吗?
控烟的另一面是烟民这个庞大的群体,目前,中国有3.5亿烟民,烟民也有自己的需求,在立法趋严执法升温的情况下,烟民群体是不是也需要考虑一下?
抽烟有害健康,但每个烟民都很难戒掉。不吸烟的人可能永远也不能理解吸烟者的乐趣。
首先,吸烟可以调节人的行为和情绪,烟碱作为一种行为自动调节剂,当人的活动频率低时它加快,当活动频率高时它降低。因此,吸烟既可以使人兴奋,也可以使人镇静。在焦躁或紧张时,吸烟可消除此情绪,在发困或头脑反应迟钝时,吸烟可使头脑清醒,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吸烟可以缓解压力,消除疲乏。其次,烟碱通过增强人脑海马结构中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来提高记忆力。烟碱可以刺激神经细胞释放出更多的神经递质,使神经细胞传送更多的信息,这也就是烟碱增强记忆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
吸烟是人类社会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是吸烟者选择的一种生活习惯。吸烟是烟民群体的偏好表达,当其行使吸烟权力时如果不对他人的健康造成危害时,它是人们的一种正当权利。现阶段,吸烟作为我国的一种社交文化是被传统的伦理道德所允许的。卷烟已经成为中国人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烟者权力等级及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私人场所的吸烟没有危及公共利益,所以,吸烟者的吸烟自主权是正当的。
不过,自由权利的本质不是为所欲为。判断自由与不自由的关键在于“是否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如果吸烟行为对他人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对社会造成了利益损失,例如二手烟雾对被动吸烟者造成的健康伤害,那肯定是需要管制约束的。
回到开头的这起事件,一方面烟民素质确实有待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是长期以来越来越严苛的“一刀切”控烟措施,强硬手段除了激化矛盾,解决不了更多问题。
长期以来,对于控烟,一方面有关部门一味喊打喊杀,以至于把“控”演变成了“禁”,人们谈烟色变,防烟甚于防虎。另一方面,烟民们因为没有立足之地,满腹牢骚,不文明吸烟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甚至演变成公共事件举国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识到,烟民是切实存在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保持吸烟的习惯,有在外吸烟的需求,如果没有相应的设施来满足这种现实需求,很多矛盾和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