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轻舞上枝头,岁月留下斑驳痕迹;老懂井清泉绵绵,诉说着古今流转;石板路蜿蜒青苔,寻觅着岁月的痕迹;边境村庄幸福小康,尊重团结善良……”这是对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老董寨的描述与介绍。
老董寨位于马关县小坝子镇东南部,是典型的苗族世居村寨。当地古老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习俗等沿袭至今,同时也是保存苗族“闹兜阳”文化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老董寨有一位名叫熊定仙的苗家妇女,是非遗民族文化传承人。她是多才多艺的能工巧匠,吹响篾、制麻衣、售商品样样精通,虽年近80岁,却宝刀未老。
每到星期四,熊定仙的店铺就要停止营业。原来,她作为小坝子镇非遗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每周四就会变身成“熊老师”,无偿教授孩子们苗族传统芦笙舞和吹响篾。她说:“让孩子们学习本民族的非遗文化,不仅能让孩子们从小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苗族传统文化。”
熊定仙在传授孩子们吹响树叶的技巧。
“我长大以后基本没买过衣服,因为我会一项特殊的技能。”熊定仙自豪地说。这项技能就是用麻来做衣服,麻在苗族的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对这样一个边陲小镇来说,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着不可缺少的地位。当地人平日里所穿的麻布衣服、裙子,拴牲畜和打猎用的麻绳、盛放粮食的麻布口袋等都是麻制品。
作为这项老技艺的传承人,熊定仙只要闲下来就会搓麻线、纺麻布、做衣服。“手工制作的苗族服饰好看、耐穿,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衣着所需,另一方面也依靠这项手艺赚些生活费。”当聊到苗族服饰时,她笑着说。
但曾经的老董寨交通不便、环境相对封闭,这样多才多艺的熊定仙也一度因为店铺经营效益不佳而感到头疼。“在过去,这里的道路泥泞不堪,一下雨路很滑,车和人路过时都得小心翼翼,都没心思买东西,更别说看一看衣服了。”她回忆道。
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当地政府从环境美入手,结合“千里绿道、万里花带”建设,把老董寨打造成了“出门见景、人在绿中、村在景中”生态宜居的景象,一改曾经的泥泞道路。
依托乡村振兴和绿美乡村建设,马关县烟草专卖局与当地政府协调,共同开展了终端形象提升活动。熊定仙的小店成为马关县第一批绿美零售终端先行示范店。在马关县烟草专卖局客户经理的指导下,他将华丽的苗族传统服饰摆在店门口,店内也采用苗族风格的各种装饰,打造具有苗家特色的终端形象,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在“兜阳节”来临时,熊定仙还开展了买衣服送大米、食用油等活动,在这些“金点子”的助力下,小店的生意逐渐红火了起来,营业额蒸蒸日上。
“卖东西我可是一把好手,虽然我快80岁,但是我的吆喝声一点儿也不比其他人的小,这个小店可是寨子里生意最好的小店。现在来找我定制苗族服饰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有些还是村外的人呢!”提起小店,熊定仙总是底气十足、笑意盈盈的。
岁月轮转,熊定仙始终如烛火般默默守护着自己的事业,用心做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做苗寨小店的经营者,她是乡村振兴的亲历者、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