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店铺会有多少位“老板”?6325位,是胜利村爱心超市给出的答案。四川省宜宾市高县胜利村的爱心超市属于胜利村村集体所有,6325位村民都是它的老板。
从脱贫走向振兴
店如其名,在脱贫攻坚岁月里,爱心超市的初心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由胜利村党支部书记郭长军牵头,打造成一家服务型爱心超市。
随着脱贫“摘帽”,爱心超市扶贫角色逐步淡化。乡村振兴,超市得多挣钱,才有更多盈利分给乡亲们。可怎么多挣,难住了没有生意经验的村委工作人员。
志愿者入户宣传安全知识。 刘起 摄
“郭书记,我看现在很多商铺都在升级美化改造,我亲戚的店铺改了,还装上了收银机,收入有了提升。要不我们也试试?”村委惠大姐热心地出主意。
惠大姐的主意得到大家的响应,郭书记却犯了难,爱心超市前几年盈利不多,如果升级店面形象,可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宜宾高县烟草党支部志愿服务队为助力乡村振兴,正在发起红色示范终端建设项目。了解到爱心超市的改造意向和现实困难后,志愿者向爱心企业申请前柜、背柜,为改造省下一大笔费用。对口党员实地走访,设计改造方案,测量各个空白区域具体面积,考虑视觉效果,规划增添红色元素。客户经理传授陈列方法,商品陈列更加赏心悦目,购物通道更加整洁,点亮店面形象后,分析超市收银机数据,提供经营指导建议,传授商品推荐技巧。
店铺升级后,商品卖得更多更好了。今年5月、6月摆脱“淡季魔咒”,数据显示,爱心超市月均盈利提升5533元,预计全年能够多挣6.6万元。
志愿者在胜利村进行直播教学。 刘起 摄
“超市多挣点,就能给村民多分点,咱们村人人都能得实惠。”超市收银员看着营业数据高兴地说道。
从终端走向社区
爱心超市背后是宜宾市最大的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时代小区,许多小区居民穿过超市前后门进出小区,志愿者们萌生了在超市收银区域设立“便民服务柜”的想法。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店铺形象改造期间,志愿者询问来往的居民、爱心超市员工、村委干部对便民服务柜的需求,综合各方整理出雨伞、饮用水、防暑药品等能够切实服务到村民的物品。为了能够持续关注、帮助到村民,便民服务柜上放置了“需求意见簿”,将爱心服务做实、做细、做久。
需求搜集期间,志愿团队发现小区内有很多独居老人,也有许多因父母上班而独自在家的儿童。
安全宣传月期间,志愿团队成员上门讲述火灾案例,宣传安全知识,帮助其检查燃气、线路等设备设施是否安全。进了门,不光是志愿者讲,也听老人们讲讲家长里短,说说往昔岁月。一位奶奶对志愿者们非常依依不舍,当问到还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奶奶满是感激,分别时说到:“我真的没有想到还有你们在关心我。”
从一村走向四方
翻开郭书记的荣誉证书,脱贫攻坚优秀个人、脱贫攻坚奋进奖、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一一在列,它们都是郭书记多年乡村工作的汗水与成果。其中一张“创业明星”的荣誉证书,让志愿者眼前一亮。
“郭书记,没想到您还有这项隐藏技能,不知道您愿不愿意给别人讲讲创业课?”志愿者恳切问道。
在郭书记大力配合下,志愿者搭建起外出人员与家乡创业明星的沟通桥梁。外出务工人员需要返乡创业咨询服务时,通过微信线上视频连线、腾讯小组会议等方式,让郭书记讲创业经历、创业政策、创业前景,解答疑惑,帮助更多人有目标地创业、有底气地返乡。
除了外出的乡亲,也得考虑到留在村里的村民。志愿者利用爱心超市旁的土特产门市,打造特产聚集地,邀请有特产想推荐的老板进驻特产店铺。福溪“赵家果酒”的赵老板第一个响应,带着自己的李子酒、桑葚酒加入。
不光是摆着卖,直播才是当下的营销密码。志愿者为愿意前来的老板提供手把手教学、共同直播等服务,打造起乡村直播卖货的“临时学校”。
高县烟草探索的“烟草+村委”红色终端打造模式,抓住线下的关怀和线上的便捷,丰富店铺内涵,拓展店铺外延,助力村委增收,幸福一村人民,带活一域经济,共同走向乡村振兴的最终胜利。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