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型商超和购物中心相比,便利店不仅门店占地面积更小,距离消费者更近,经营更加灵活,而且在营业时间、提供的服务等方面也占有优势,是重要的零售业态之一。尤其是连锁经营的便利店,更成为零售业中极具规模效应和竞争力的主要业态。
随着“新零售”的兴起,传统零售业受到冲击,便利店却呈现逆势增长的趋势。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便利店进行数据整合和服务创新,更好地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是便利店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再加上生活场景更贴近于消费者,门店成熟周期短,可以快速大规模复制,使得便利店成为零售市场新兴的增长动力,并吸引大量资本入局。
在过去的2020年,国内便利店发展在遭遇新冠疫情冲击的同时,也释放出强大的活力。尤其便利店被视为实现“新零售”策略的重要场景,使得零售、电商企业纷纷加码,众多跨界者也在争相涌入。现在我们就通过6个关键词,对2020年的便利店发展进行回望与盘点。
2020年便利店发展的6个关键词
1、抗疫保供
突发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社会和生活节奏,食品和生活用品等物资供应也面临考验。作为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业态,便利店在保障民生物资供应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为抗击疫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便利蜂、京东便利店、物美多点等便利店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力保障商品供应和服务,支持配合防疫抗疫,承诺不关门、不停业、不涨价;通过多方途径采购民生必需品,并通过无接触送取货的方式,确保门店周边一公里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应。
其中,根据京东便利店的需求,新通路采销团队联动品牌商、联合仓和平台商家以最快速度补货,保障门店商品的稳定供应。针对消杀、个护、方便食品、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团队还联动多地仓储资源进行紧急调配。便利蜂在疫情期间始终有超过九成门店坚持24小时营业,彰显出便利店企业的责任担当和服务能力。此外,全家、Today便利、喜洋洋等企业还积极捐款捐物等形式对抗击疫情进行支持。
在抗疫过程中,便利店体现出便民利民的社会责任属性。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便利店有望在未来的突发事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有业内人士建议,积极总结此次疫情防控经验,完善突发事件下的各项应急机制,更好的发挥便利店应急保供优势,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2、面临挑战
在疫情影响之下,2020年也是便利店行业面临诸多挑战的一年,既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又要承受市场同业竞争、异业竞争,以及经营成本上升、客流量减少等方面的压力。一些区域型便利店品牌在冲击下只能关门倒闭。例如,去年5月北京全时便利店发布停业通知,全时便利店北京区域所有门店正式结束经营。而此前全时在天津区域内的门店也已出现大规模关店。
具体来看,目前便利店的消费场景主要在CBD等商圈,由于疫情带来的停工停产、商务活动减少,以及人口流动受到限制等原因,使众多商圈型便利店在客流量方面出现大幅下跌。虽然社区型便利店的需求有所提升,只是市场占比相对较小,仍未成为中国便利店的主流。
2020年社区团购发展迅猛,也给便利店等线下实体店带来巨大冲击。作为依托社区的区域化、小众化、本地化的团购形式,社区团购在疫情期间迎来飞跃式增长,引来各路资本甚至是互联网巨头的兴趣。而多数平台及背后的投资商,将目光瞄准的是传统便利店市场,并通过采用巨额资金补贴消费者的方式在迅速攻城略地,对便利店形成正面冲击。
疫情之后,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也在发生改变,出于安全考虑、宅家时间增多等原因,更多消费者选择线上方式购物,导致线上购物需求大增,使便利店需要在开展线下营业之外,也还具有配送到家的能力,从而使便利店的运营管理和供应链模式也在变化。
3、利好政策
为缓解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商务部、国税总局、国资委部门在2020年频频发文扶持小店经济。对于便利店的扶持,全国范围内的补贴政策也陆续出台。例如,去年5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政策提出,蔬菜零售店、早餐店、便利店(超市)等5类新建或在建便民商业项目均可申请,有望获得总投资30%,甚至是50%的支持。此外,京东、腾讯、美团企业也迅速跟进,先后公布了对地摊经济、小店经济的扶持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便利店的发展得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20年1月,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是一项民生工程”,并提出18项政策措施,力争到2022年全国品牌连锁便利店门店总量达到30万家,销售额累计增长超过50%,全国中等以上城市每百万人口不少于200家门店,连锁便利店24小时营业门店的比例不低于30%(含无人零售店),成为服务民生、便利消费的重要载体。8月,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的通知》,主要聚焦影响便利店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快网点布局,推动数字化改造,建立智慧供应链等具体措施。随后,湖南、河南等省市陆续跟进,积极推进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国内便利店行业迎来重大利好。
4、多元竞争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显示,中石化易捷、美宜佳、中石油昆仑好客、天福、全家、罗森、浙江人本超市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十足、之上)、7-ELEVEn、苏宁小店、见福进入榜单前十。总体来看,目前的国内便利店市场,本土与外资品牌并存;而在本土品牌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步发展,来自电商、快递、地产等领域的跨界者正在不断涌入,市场格局呈现多元化。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本土品牌便利店并未停止网络布局的脚步。东莞市糖酒集团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衡近日对外透露,美宜佳在2020年净增门店3149家,到年底全国有效门店数达到22394家,遍布全国18个省150多个地级城市,主营业务增长超过12%,同时取得较好的经营效益;2021年美宜佳将继续推进全国发展布局,进一步加快店铺发展速度,希望尽快实现3万店的目标。
便利蜂也是本土便利店阵营中强势发展的一个。2020年便利蜂新开拓了郑州、济南、青岛、广州、深圳等地的600家店铺,而目前以自营模式开出1800多家连锁店铺的便利蜂,在未来三年还有更大的目标。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在2020年底对外透露,便利蜂2021年的门店数将突破4000家,一半将位于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到2023年,便利蜂门店数将达到1万家。
外资品牌和不少新品牌也在快速崛起和扩张,如7-ELEVEn分别在河南郑州、山东烟台布局开店,并且即将进入济南市场;日本零售巨头企业永旺主动探索“生鲜+便利店”的模式,其首家生鲜便利店去年8月在广州开业。本土企业也在积极跨界,如圆通、顺丰等快递企业早在多年前就开始涉足便利店业务,如今再添新面孔。2020年12月,链家首家社区精选便利店在北京低调开业,这是链家首次尝试“地产中介+便利店”模式。“网红”菜市场微风市集的“兄弟品牌”微风便利店,近期也已在京布局5家门店,主要位于交通枢纽,走传统便利店的路线。据悉,2021年微风便利店计划再新开10家门店,门店数量将达到15家。
5、市场下沉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消费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国内各城市之间的便利店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0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一线城市中,北京单家便利店覆盖人口数最多,便利店密度最低;二线城市中,重庆、昆明、南宁、青岛等地的单店覆盖人口数远高于同等经济水平城市,发展潜力大。
从全国范围看,由于一线城市房租、人力等成本攀升,便利店面临巨大压力,而随着二三线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便利店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再加上商务部《关于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后各地的便利店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使全国范围内便利店营商环境得以优化。在这种背景下,便利店品牌纷纷将目标二三线城市,使渠道加速下沉。
“二三线城市将是中国便利店的好战场,很可能也是主战场。”好邻居便利店总经理陶冶表示。据悉,发力下沉市场成为众多连锁便利店企业的战略选择。美宜佳董事长张国衡和每一天便利店创始人张培彦都明确将会“大力发展下沉市场”。在外资品牌方面,以全家、7-ELEVEn、罗森为代表的企业也在加紧行动,其中罗森采取与本土零售商及合作伙伴携手的方式,目前已跟泰兴、海纳星地等企业合作下沉到三四城市;7-ELEVEn则通过开放授权区域合作,加快扩区拓店的速度。
6、加速转型
业内专家表示,便利店行业已进入稳健发展阶段,企业需要更多考虑存量优化,通过提高商品力、运营力和智能数字化能力,寻求稳步扩张。
2020年新冠疫情加速了消费者向线上迁移,线下客流下降明显,便利店要想在与社区团购等新零售业态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必须加速转型,加快数字化运营,强化供应链能力。尤其是本土连锁便利店品牌,虽然门店数量众多,但平均坪效距离国际领先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便利店企业仍处于数字化转型初级阶段,在数字化供应链探索和智能技术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国内便利店企业正积极寻求数字化手段提升经营效率。例如,作为数字零售服务平台,多点Dmall的数字化商业操作系统MiniOS,可为便利店数字化提供全渠道全场景解决方案。针对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中的痛点问题,如选品陈列难,要贴合用户需求变化;订货靠经验难订准,缺货率、损耗高等等,MiniOS能以数据驱动,从会员、门店、商品等数字化着手,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据悉,多家便利店品牌已与多点达成合作,包括昆仑好客、可好、物美等。其中,物美便利店在全面切换系统半年后,智能购占比提升到70%,线上到家业务销售增长300%。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