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俄罗斯。这个横跨亚欧两洲的大国,与邻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与军事的羁绊成为热点。《通向世界尽头——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故事》一书就从迄今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切入,讲述了由帝国的野心所激发的工程传奇。地位独特的跨西伯利亚大铁路,成为思想文化的交流通道、贸易的重要纽带。它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也见证了包括烟草在内的商品流通史。故事可以从铁路工人们的奖励说起。
跨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9298公里,与中国境内的中东铁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共同构成了远东铁路运输网,是中国与欧洲大陆之间最绵长可靠的交通线。
事实上,穿越西伯利亚的铁路并非仅仅一条,其中最符合“跨西伯利亚大铁路”这一名称的,是从欧洲东部的莫斯科到太平洋岸的海参崴的铁路。为了真正控制远东,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于1886年决定修建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然而,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无人区使物资和人力补给成为噩梦。沙俄政府不得不从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强征壮丁,但人手远远不够。于是,工程负责人尼古拉·梅热尼诺夫力排众议,征用这一地区唯一可用的劳动力——发配到西伯利亚的囚犯和流放犯。
对他们来说,工钱尽管微不足道,每天只有25戈比(四分之一卢布),不过至少够买一些梦寐以求的“奢侈品”——由狱卒出售的土豆、白糖、烟草。为了激发工作积极性,沙俄政府不仅对“劳动模范”给予减刑,还将伏特加酒和烟草作为额外奖励。
一条铁路的兴建,会引发怎样的奇妙反应?有些在人们预期中,有些则出乎意料。散落在其间的烟草故事显然属于后者,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又经常被忽略的“碎片”,却神奇地影响了一种经济作物及其衍生品在俄罗斯的命运。
冒险的决定有效解决了劳动力严重匮乏的问题,在俄罗斯境内的这段铁路,终于在1916年完工。意外的是,随着铁路工人不断将铁轨向东推进,引发了移民大潮。由于缺少公路,作为当时运输矿物与粮食的唯一手段,跨西伯利亚大铁路也间接促进了烟草在远东地区的传播与流行。
漫长的轨道绝不仅仅是在地图上增加的一根黑白相间的线条。正如书中所写:“尽管有种种缺点,但它使西伯利亚与俄罗斯牢不可破地结合在一起,并使东部地区留在了欧洲文明而不是东方文明内。”特别是在二战中,假如没有跨西伯利亚大铁路来运输推动工业化所需要的原材料,苏联也许不会强大到能够抵抗纳粹德国始于1941年6月的进攻。这条铁路将工业转移到东部建立战时生产基地的同时,又直接将烟草与保卫莫斯科的远东士兵一起送往前线。
战后,铁路在工业化改造下,军事色彩逐渐褪去,成为现代化、使用频繁的货运线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业务日渐繁忙,特别是集装箱的使用,更便于烟草的进出口。例如,本世纪初,中国就试行内陆港集装箱运输,向俄罗斯出口烟梗、烟丝、烟叶等烟草制品和卷烟设备。运输速度提升、运费下降,并且减少了中途换箱带来的破损。
如今,俄罗斯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烟草市场之一。对于跨国烟草公司来讲,便利的、性价比高的运输体系,无异于拓展俄罗斯市场版图的一把利器。这可能是修建者在100多年前所没有想到的。
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故事还在持续,从中可以管窥俄罗斯历史以及更宽广的欧洲和亚洲历史的关键章节。这条铁路途经世界第一大深水湖贝加尔湖,穿越陆地上最广阔的冻土地带,曾是许多激战的焦点,对今天的世界地缘政治体系形成发挥了作用。它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了北方的地平线,所到之处,皆是风景的流转和岁月的诉说。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