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立第一个创新工作室到建立创新工作室联盟,近年来,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延安卷烟厂努力为员工搭建创新的舞台,切实推动创新工作握指成拳、形成合力。
齐心协力探索
2017年年初,延安卷烟厂的全国劳动模范朱东华走进工会办公室,兴冲冲地说:“为了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我想建立创新工作室。”
“好事啊!当然支持!”对于朱东华的提议,工厂领导班子非常支持。
创新工作室从无到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地方怎么办?车间想办法挤出一间办公室支持工作室建设。没有设备怎么办?工会和车间一起联系信息科为工作室配备了一批电脑,联系总务科为工作室置办了办公桌椅、工具柜。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延安卷烟厂第一个创新工作室克服各种困难建立起来了。
朱东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吸纳了12名优秀青年员工,累计开展科技项目攻关、QC课题研究、小改小革等260余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8项,发表专业技术论文50余篇。
持续创新前行
有了建立第一个创新工作室的经验,延安卷烟厂结合实际,又陆续建立了3个创新工作室,走出了一条依托创新工作室推动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培养的道路。
2020年,刚满30岁的技术骨干燕振振在一群年轻人中脱颖而出,牵头成立了燕振振创新工作室。
燕振振创新工作室实行“创新领衔人+技术带头人”双引领运行模式,由燕振振担任创新领衔人,由技术骨干张伟锋担任技术带头人,他们带领其他技术骨干合力推动技术改进、提效降耗、质量改善等攻关工作。
燕振振创新工作室创建至今,累计组织开展创新活动180多项,发表国家级期刊论文35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9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行业、公司和厂级荣誉120多项。
姜华是延安卷烟厂物流分中心技术创新的骨干。2021年11月,姜华物流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陕西省财贸金融轻工工会有关负责人专门为工作室授牌。该工作室探索实行“内外双循环模式”和“创新双轮转模式”,在工厂内部进行物流技术研学、技术创新、技术传承的“内循环”,在工厂外部进行物流技术吸收、技术交流、技术推广的“外循环”,二者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形成“创新—推广—交流—吸收—研学—传承”的“内外双循环”物流创新模式。
2022年,动力车间技术人员成立了“原动力”创新工作室,瞄准节能降耗精准发力。
在一个个创新工作室的带动下,延安卷烟厂青年员工的创新热情被有效激发起来。仅2023年一年,延安卷烟厂就开展各类创新项目167项。其中,破浪QC小组被评为2023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飞跃QC小组、物流创新工作室QC小组、物流新风QC小组获得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1项QC课题获陕西中烟第三十六届QC成果发布会三等奖,1项科技项目获得陕西中烟科技创新三等奖。
联盟凝聚合力
对于延安卷烟厂来说,创新工作室既是创新攻关、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的阵地,也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创新文化的课堂。4个创新工作室已经形成一批高效适用的创新成果,但工作中很少有交集,没有形成合力。如何更好地激活创新工作室这“一池春水”,发挥“1+1+1+1>4”的作用呢?
为了充分挖掘工作室的创新潜力、进一步提升创新效能,延安卷烟厂决定成立创新工作室联盟,构建创新工作室矩阵,实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资源成果共享,为创新工作带来新活力。
已经成立多年的朱东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在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展的学习交流活动中,其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让其他创新工作室深受启发。于是,各创新工作室共同推行“导师带徒”“案例讲堂”“岗位练兵”等培训模式,激发了创新团队的活力。
“创新工作室联盟看起来只是几个工作室的‘圆桌聚会’,但产生的集群效应不可估量。”燕振振创新工作室成员郭建朝感慨道。
在延安卷烟厂看来,创新工作室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场所,而是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孵化器”。下一步,延安卷烟厂计划持续深化创新工作室联盟建设,加强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广泛探索跨专业、跨部门人才交流和技术合作工作,加快推进企业创新工作步入快车道,推动工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