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公布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达标名单,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卷烟厂(以下简称“武汉卷烟厂”)赫然在列。此次认证通过,既代表着武汉卷烟厂在中国烟草智能制造建设方面进入了领先者的阵营,更是对其多年来智能制造工作推进的最好肯定。
从2020年取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到2021年被评为“武汉市智能化改造试点示范工厂”、2022年被评为“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再到2023年成为行业内首家获得智能制造成熟度三级证书的卷烟工厂……在数字时代的滚滚浪潮中,武汉卷烟厂为由传统制造向智能“智”造转型发展插上了一双“数字翅膀”。
统筹规划 夯实数字化转型之基
2018年底,武汉卷烟厂完成了整体易地技改搬迁,新装备投入运行,为智能工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近年来,武汉卷烟厂一直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工厂建设的道路,全面落实湖北中烟“一体两翼”决策部署,努力将武汉卷烟厂打造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典范。
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第一步是确立清晰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为此,武汉卷烟厂提出“战略引领、价值驱动、能力构建、数据赋能”智能工厂建设思路,制定了详细的智能工厂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工厂“十四五”规划之中。
同时,为了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武汉卷烟厂先后编制了《武汉卷烟厂智能工厂建设规划》和《武汉卷烟厂数字化转型工作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智能工厂建设的远景目标、4A架构、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
在行动方案的指引下,武汉卷烟厂明确了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将“提质降本增效”工作要求作为主线,在数字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系统、智能化生产装备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推进“全面感知、精准执行、智能决策、持续学习、融智赋能”的智能工厂建设。
现在走进武汉卷烟厂厂区,放眼望去,小型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协同配合,巡逻整个工厂;在数字管控中心,LED大屏上数字报表闪烁跳跃,如同“智慧脑”和“千里眼”,工厂运行情况尽收眼底;在生产车间,PROTOS—M5高速卷烟机每分钟可卷制12000支卷烟,AGV导航车智能调度、精准配送;在机组设备,维修人员正在使用AR智能眼镜进行设备保养检查,AR+AI技术的引入,使得单次设备检查覆盖率提升10倍、检查效率提升6倍,收尾保养合格率提升至98%……
这些都是武汉卷烟厂数字赋能生产制造的生动呈现。
搭梁建柱 筑稳数字化转型之本
“数字化转型的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建立合适的架构。”该公司信息管理办公室主任江志凌表示,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相互交织,构成了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工厂建设的主要支柱。
业务架构涵盖了工厂的整体业务,确保了生产和管理的顺畅运行;应用架构通过逐步解构现有应用,按需构建工厂所需的各类工业应用,实现了智能化的生产运行管理;数据架构包括源数据层、大数据基础中心、数据中台和数据应用,为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提供了支持;技术架构则通过实现基础平台的虚拟化,建设基础资源共享服务,同时采用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以支持工厂的数字化转型。
“四梁八柱”搭好了,流程梳理和数据治理则是为数字化转型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流程梳理包括构建工厂POS流程架构和流程清单,明确了各级流程架构和责任人,并通过EPROS平台进行流程写实,完善了流程要素。数据治理工作夯实了数据基础,包括数据资产注册和数据表的建设。随着2022年下半年数据集成平台上线运行,武汉卷烟厂完成了数据资产由分散管控向集中管控转变,实现了数据的互通和管理。
同时,武汉卷烟厂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不断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从2020年荣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到2023年通过“AA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武汉卷烟厂完成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1.0到2.0的跃升,构建了包括制造力、创新力和文化力在内共计30项新型能力体系。
应用开花 结出数字化转型之果
智能工厂的核心在于智能场景的应用。
武汉卷烟厂积极探索各种智能应用场景,涵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全过程和供应链全环节。从问题出发,通过如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着力解决数字转型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智能决策、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感知执行的四大应用集群建设,自感知、自分析、自执行、自优化的全要素一体化应用生态,让武汉卷烟厂实现了管理模式从传统到智能的转变,工厂的生产效率、质量水平、设备健康状态、物流管控程度、环保水平、能源消耗管控、企业治理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工厂建设是相互关联的,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数据应用众创,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创新的氛围,以数字赋能开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卷烟工厂新征程。”武汉卷烟厂党委书记戚新平说。而此次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评估的通过,也进一步增加了武汉卷烟厂开展智能工厂建设的底气和信心,为未来持续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推进高质量现代化工厂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