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丝出口水分偏差达到0.054%,我们已经突破工厂挑战值!”6月13日15时,正在跟踪分析叶线关键工艺指标的陕西中烟工业责任有限公司澄城卷烟厂制丝车间工艺质量管理员杨王斌激动地向同事分享着这份喜悦。
这不是制丝车间的第一个惊喜了。在产品质量全面提升三年实施方案的指引下,该车间积极开展精益质量管理工作,聚焦烟丝生产关键特殊过程,精准控制过程参数,优化工艺质量管控,开展课题攻关研究,实现生产全过程精准、稳定管控,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1-5月份,制丝车间烟丝质量指标达标率94.0%,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7分;卷烟工艺质量稳定性评价得分90.8分,较去年同期提高了3.0分。
质量为魂,抓好关键指标
“烘丝出口水分偏差、加香瞬时比例变异系数……”技术组粘贴的这张项目推进计划表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我们将一项工艺指标看作一个项目,通过这个计划表督促责任人及时跟进、按时完成各项工艺指标。”制丝车间副主任孔相兵介绍道。通过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排查梳理出来关于质量提升的10项关键指标,按照重要程度和完成的难易程度,制定项目推进计划表,指定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间节点,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指标有着落”。并由专人负责落实,便于更好地管理和跟踪各项目标指标完成进度。
在这张小小的项目推进计划表上,制丝车间将精益思维融入工艺管控全过程,技术组成员联合机械、电气修理工成立“抓住关键指标,稳定产品质量”联合技术组,针对每项工艺指标所面临的个性问题一对一“开处方”,研究改进提升方案。截至目前,车间已经完成产品质量提升三年实施方案本年度10项指标中的9项。
设备为基,聚焦重点工序
“每一项指标的优化都离不开设备的精益改善和技术创新。”制丝车间电气技术员康坤深有体会。
混丝加香环节是制丝工艺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烟丝质量的稳定性,而在这个环节中加香前秤的流量波动是其中的关键。但缺少定量装置,无法保证来料均匀稳定,导致物料流量变异系数较大,为加香精度以及后续各项指标的控制增加难度。与其他兄弟厂家交流后也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技术人员正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要降低流量变异系数,必须保证来料持续稳定。”在反复调试皮带秤参数后康坤得出结论。为此,车间技术组全方位分析“人、机、料、法、环、测”等各项因素,开展技术攻关。经过不断探索实验,技术组成员从优化设备控制程序和加装定量装置两方面着手,在不改变设备布局的情况下,克服来料不稳定因素,控制物料流量,有效降低加香物料流量变异系数。
“设备优化后,加香物料流量变异系数从1.3%下降到0.2%以下,最优值达到0.098%,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面对这个成绩,作为该项指标主要负责人的康坤自信满满。
在不断地设备改进和技术创新中,制丝车间始终秉承着精益求精的生产理念,由追求产品质量“达标”转变为“达标且稳定”,并持续对切丝机、烘丝机等制丝关键工序重点设备稳定性控制等技术难点进行探索,推动制丝产品质量取得实实在在的提升。
人才为本,建强技术队伍
“1-5月份烘丝机共运行621小时,故障停机率为0,主要得益于强化设备点检、预防性维修和突发情况应急处置。”
在定期开展的设备专题会议上,修理工、技术员你一言、我一语,围绕指标完成情况,设备、产品质量隐患以及工作难点等,分析原因,展开交流讨论,为下一个阶段的生产总结经验,奠定基础。在这样的经验分享会上,作为电气修理“新人”的张垚总有学不完的知识,“每次开会就如同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电气、机械、工艺很多方面的内容都需要不断学习。”张垚说。
车间高级技师开展专项培训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作为生产车间,制丝车间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内外兼修、双向发力”的模式,鼓励全员“学技术、练本领、强素质”。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广泛开展车间全员参与的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精准靶向发力,为各类人员提升技能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同时推行“见证发钱”的激励制度,鼓励青年员工学习技术,积极“取证”,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员工及时落实奖励,有效激发员工技能提升的内生动力。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下,制丝车间跑出技术创新“加速度”,创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涌现出“陕西省首席技师”、“陕西省技术能手”等技术达人,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在行业、公司受到表彰,获得认可。岗位人员技能鉴定通过率连续多年在公司名列前茅,人员技能水平在各项实践中得到有效提升。
“只有打造一支数量充足、技艺精湛、适应工厂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队伍,才能为产品质量稳步提升提供不竭动力。”制丝车间主任王斌说。
品质在心,责任在肩。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工厂的新征程上,制丝车间将继续以精益求精为出发点,以制约提质增效的瓶颈为攻关切入点,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质”在必得寻突破,将更多创新的“金点子”、提质的“金种子”,转化为助力工厂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