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潮流与消费价位深度绑定,潮流涌动之下,价位亦随之波动。
近年来,在消费潮流的作用下,热门消费价位也出现变动,甚至有加快之势。比如,以往“门前冷落鞍马稀”的300元、500元/条价位段在消费环境的变革下,正被越来越多的产品充斥,成为大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
通过分析往年行业情况,预测2023年(含)200元/条~(不含)400元/条价位段,将会成为新品聚集地,被各品牌瞄准。
多重因素的驱动
在消费升级、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中支品类的快速发展,以及“136、345”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200元~400元价区正以基座化趋势成为新品聚集地,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消费升级是近几年烟草行业的主要趋势之一。
其一方面得益于源源不断的优质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是消费者腰包变鼓、品位提升、眼界放宽的结果。其重点表现在消费产品客单价的提升,即消费者愿意为了喜欢的消费多花一些钱,甚至在消费能力还未达到时,愿意减少其它方面不太重要的开支。
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过去多年国内卷烟主流消费价位历经60元、100元、130元、170元、200元/条等多个价位段。从2019年后,主流消费价位跨过200元档,在200元~400元价区蓬勃发展。
从行业发展来说,结构与规模的双提升是重中之重的任务。200元~400元价区兼具销量规模与结构价值的双重优势,发挥了稳定销量、保证增量的双重作用。同时,该价区能够与多个消费场景相契合,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因此成为品牌需求发展、满足多元化需求的重要突破点。
另外,这一价区位于中心线地带,上承改善消费、礼赠用途的高端高价烟,下衔生理需要的口粮用烟,是最容易变通的价位,不管是品牌价值下延还是价值升级,这一价区都是“必经之路”。
多个阶段的品牌造浪
过去多年,200元~400元价区一路繁花。历经三大发展阶段,形成了当下多势力、多品类聚集的现象。
第一阶段为2003年~2014的黄金十年。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行业的大整合,大品牌深耕于此,诞生了芙蓉王(硬黄)、玉溪(软)、云烟(珍品)、苏烟(五星)、利群(软长嘴)等一批经典力量,构筑了品牌的高端化基石。
第二阶段为2015年~2019年的调整五年。新常态之下,品牌在困阻中摸索,一批新兴品规崛起。贵烟(跨越)、南京“十二钗”系列等徐徐图强,成长为新一代中坚力量。
第三阶段为2020年至今的高质量发展时期。行业深度调整、多元消费需求出现,品质消费、消费升级成行业主旋律。新锐势力如黄山“徽商系列”、贵烟(红中支)等势头渐起。
二十年来,200元~400元价区是受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影响最为明显、发展动态最为活跃的价区,也是消费流量较为庞大的价区之一。不同体量的品牌携带着各自的发展诉求,将多元的品类、多样的新品注入于此,集体推动它的茁壮成长。
只要消费在发展,这一价区就会如同一个无限延伸、变化万千的“小宇宙”,将买方、卖方、看客、管理者的需求一并接纳、融合、重塑,直至生成新的广阔天地。
多元势力的交汇
近几年,在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200元~400元价区获得较快发展。承接过往基础,新的一年该价区会继续发力,整体市场规模将扩充明显,基座化趋势愈加明朗。
一方面,消费生态被继续改写。在200元~300元价区,主流消费产品更迭,消费者开始以同类型、同风格的新产品替代老产品,比如以同一系列的中支、细支产品替代品吸多年的常规产品。在300元~400元价区,品牌热传导到消费热上,消费教化之路行程过半。
另一方面,细分市场的“小中做大”,使得在该价区布局多年的品牌开始“回本”,价值形象和市场销量有所提升,并争取到了新一轮品牌分化的主动。渐渐明朗的趋势,给了观望品牌定心丸,推动它们携带新品加入“战事”,二次产品打造热潮出现。
在品牌越来越清楚自己要什么的情况下,新一年的新品大战无外乎围绕包装、品质、创意、风格等进行。近两年大热的“特质化”、品质化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如创意配色、地域性文化与烟叶原材料的深度结合、礼文化、新奇特的嘴棒和烟盒创意方式等都有可能出现。如果说往年的产品是“创意”或者“品质”,那么新一年此价区的产品应该是“创意兼具品质”。
针对新一年的形势分析,不同的品牌要提前谋划不同的应对策略。头部品牌在建立竞争壁垒的基础上,继续提升结构,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提升品牌价值口碑。跟进品牌要持续做强状态,不仅要关注新品动态、竞品情况、市场口碑和消费评价,还要关注品牌面貌,打造风格明显、竞争优势突出的品牌形象。
还未跟上形势的品牌要加快推出契合当前消费潮流的新品,守护好已有市场,避免消费群体流失。另外,面对多元化的消费潮流,所有品牌都要在消费体验、终端建设、线上渠道搭建、社会库存解决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
稳坐一隅者,可图谋全局。
200元~400元价区不仅是行业未来的消费基座,还是品牌构建竞争壁垒的关键价区。幸运的是这片蓝海还有位置,只待各大品牌挥旌前往。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