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出走家乡,到更广阔的地方去。
最近,笔者有缘结识了一群跨城市上班的年轻白领们。这些人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工作,每天下了班或周五晚上下班后,就坐高铁去隔壁的城市居住。
如北京与河北周边,香港与广州,上海与苏州等,都是常见的「双城记」发生地。跨省、市的走动,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上海市域周边城市的跨城通勤规模为7.66万人,连续三年增长。
还有更多的人,在A地出生与成长,之后因上学、就业、婚姻等人生节点在另一个安居,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常见现象。
这样的年轻人,
还会对地域品牌保持忠诚吗?
腔腔为这些人建了一个百人的交流群,就上述两个问题咨询大家,大多人的回复令腔腔感到意外,但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在百人群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20岁到30岁时会努力向外奔跑,家乡的东西会毫不犹豫地丢在原地,家乡的品牌也是如此。
甚至,如果家乡的品牌过度落后,自己在外会“不好意思提及”。但是到了30岁以后,尤其是生育后,对家乡的思念就会越来越重,会不时想念家乡的品牌、语言与味道。
还有不少人表示,在外待久了,已经没有了家乡品牌的概念,喜欢的物品也是泛化的,基本是什么火热就喜欢什么,什么品质好、适合自己就选择什么。
还有一部分人表示,与生活地培养出了感情,会以生活地的品牌为主。但会在适当的时候支持家乡品牌。
面对「外流」的年轻人,
烟草品牌能做些什么?
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年轻人的出走成为必然。这些出走的年轻人,多在另一个地方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与圈子,不仅能在家乡更好地消费,还能将品牌也带到更广阔的天地中。
所以,家乡品牌在选择目标消费群体时,不应忘记他们,而是要主动联结,以家乡的味道、家乡的情怀满足消费需求。
品牌要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味道等方面的特色,将最具有代表性的家乡特征付诸于烟包上,让人看到烟包、抽到卷烟就仿佛回到了家乡。
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一类关于乡村的短视频颇为火热,视频内容非常简单,就是田野里被风吹动的玉米地、杂草地,或者是晚上蟋蟀的叫声,早晨村庄里的晨雾与狗叫声。
这类视频都有上万条的点赞与评论,内容皆是「一听到这个声音就回到了家乡」,「感觉妈妈该全村找我喊我吃晚饭了」。这就是离乡在外的游子的真实写照。
针对双城生活的年轻人,两省的烟草品牌还能进行联动,通过在线下开展体验活动,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品牌还能跟随年轻人的脚步与视角,去工作城市开展线下交流会,打开新的消费市场。
同时,地方烟草品牌还要致力于产品结构与品质的双重提升,满足「手里有粮」的年轻人更高端的消费需求与对产品的宣传需要。品牌与年轻人的双重自信,离不开地域的发展,也离不开产品的良好口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跨城生活、换城市居住,将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但不管走地多元,家一直就在那里,家乡的品牌也一直在那里。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