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网易报道 号称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已一周有余,效果还算不错。许多餐馆移去烟灰缸,网吧里不再烟雾缭绕,校园周边烟摊受限,写字楼楼道里也难见吞云吐雾者,甚至已经有人因违反“控烟令”而被处罚。
尽管《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只是地方条例,但北京市在全国烟草市场所占份额颇重。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多个城市开始探索地方控烟的新路径。
要知道,2014年年底,卫计委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就已经对外公布,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控烟将是大势所趋,不会局限于京城一地。
那么,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烟草企业面前,控烟令下,烟草企业该何去何从呢?
烟草企业面临的问题,早在控烟令公布之前就已经呈现端倪。2013年,我国卷烟产量增速趋缓,全年仅增长1.8%,而之前十年的平均增速则为3.86%左右。卷烟产量增速下滑,与公众控烟意识增强不无关系。早在2010年,各地就有关于公共场所禁烟的相关规定陆续施行,2013年,国务院更是发布了《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消费国,让3亿烟民彻底告别烟草,并不现实。这就意味着,烟草市场不会因控烟令的出台而大幅萎缩,但烟草企业却不能不忽视潜在的风险。因为,控烟令落地是烟草行业发展的重要拐点。
烟草企业转型,往往要从寻找烟草的替代品入手,例如研发无烟气烟草制品、开发电子烟等。焦油含量为0,不含尼古丁,不产生烟气,是这些替代产品的共同特点。
事实上,此类替代品,有的在多年前就已有研发,但能否在市场上有效推广,并替代已有烟草产品的市场份额,并非易事。毕竟,2013年全球烟草市场份额高达6000亿美元,而电子烟销售额仅有25亿美元,实属九牛一毛。
因此,烟草企业如果试图把烟草替代品作为转型方向,势必要在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的同时,尽可能采取更多手段进行市场推广,以让消费者能够接受烟草替代品。而有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对此类产品研发、推广的扶持力度,毕竟,对于烟民而言,彻底戒除烟瘾并非易事,疏导有时比严禁更有效。
另外,生产直径比普通卷烟小,焦油量比普通卷烟低的细支卷烟,也是烟草企业的转型选项之一。而这些细支卷烟,往往包装更加新颖时尚。
其实,许多发达国家的烟草企业,也曾在本国控烟相关法案落地后面临转型问题,而布局海外市场,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转型手段。例如世界第六大烟草企业韩国烟草,在本国控烟措施不断加码时,便开始面向海外市场生产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我国也已经有烟草企业,在巴西等烟草重要产地提前布局。
除此之外,多元化投资也是烟草企业的转型选项。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烟草企业采取哪种方式转型,或者采取多种方式转型,其都需要前期资金、人力储备,并且可能在新领域内面临新的市场竞争和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竞争的残酷程度,不见得亚于“控烟令”。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从立法预调研,向公众征求意见,启动政府立法程序,到最终由当地人大常委会通过,大概用了四年左右的时间。有了北京的经验,其他地方在制定控烟地方法规时,障碍会减少许多。
烟草企业从制定转型方案,到筹措资金、购置资产、研发新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最终在新市场内拥有稳定份额,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换言之,烟草企业的转型成功与否,取决于其转型速度能否跑赢地方控烟立法速度,而随着全民控烟的热情高涨,后者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