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吸烟的管制越来越严,许多吸烟的人心里不由自主开始疑惑起来:我们还能够吸烟吗?既然吸烟不违法,为什么我却没有吸烟的权利了?谁来保障我们的权利?
“吸烟有害健康”是社会共识。但由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困境乃至情感的纷扰,用吸烟来舒缓内心的压力,排除心中的烦闷,依然是很多人的自主选择。
夜深人静的夜晚,多少人在一支烟雾中寻找灵感;无以言说的情绪,多少人靠一支香烟度过最为艰难的时刻……吸烟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安宁与快感,对很多人来说,那是一份慰剂,一份恬静,是一种心态,也是社会稳定的一个特定因素。
这是三亿多烟民存在的现实。
目前 ,人们对香烟的口诛笔伐,已不仅仅停留在“吸烟在害健康”的个人层面,而是更多的将焦点定在“二手烟”对他人的危害方面。
也就是这个讨伐焦点的转移,使吸烟逐步演变成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于是,吸烟的人,就这样被贴上了素质低,危害他人健康的“不道德”的人。
我们可不可以说,这种混淆概念贴标签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呢?
控烟工作进行到目前这个阶段,“不在公共场合吸烟”、“吸烟不打扰他人”已经共为全民共识,很多烟民也都非常清楚,在公共场所吸烟的确会危及到他(她)人的身体健康,于是,会主动到没人的地方吸烟,去吸烟室甚至去垃圾桶旁边吸烟。有些公共场所没有吸烟室,他们就到人流非常稀少的地方去吸烟。由此可见,这些烟民素质起码是不低的。
但随着控烟形势越来越严厉,越来越多的地方出台的控烟政策都号称“史上最严”,似乎不“严”不足以证明自己控烟的决心。这种最“严”,大部分是措词最狠,罚款最严,罚的范围越来越广,罚的金额越来越多,也有很多控烟政策,其实与禁烟无异;这一方面令吸烟的人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另一方面也使吸烟者与不吸烟者之间的隔阂与敌视越来越突出。
的确,控烟没有过错,但过激的控烟行为,收到的必然是适得其反的效果。
推进控烟本来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需要地方政府在推进控烟工作的同时在合适的地方设立吸烟室,让烟民“吸得其所”,如果没有相关配套设施的跟进,对吸烟者的需求视而不见,只一味执着于禁止吸烟,除发激发矛盾,还得引发越来越多吸烟者的愤怒:我们的权利去哪里了?
再者,控烟和文明是相辅相承的,不能简单认为控烟了,文明程度就上去了。一个城市的文明,不仅体现在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彬彬有礼的行动举止,还体现在多远能让市民找到卫生间,多远能找到医院,多远能够找到吸烟的地方。
无论如何,以控烟的名义把道德的大棒打在吸烟者的身上,是不对的。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