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获悉,该医院放射科张敏鸣教授团队通过对30位志愿者大脑进行功能性磁共振分析,对自主戒烟难的问题给出了科学阐释,并提出刺激大脑中纹状体与其他脑区的神经连接使之功能增强,或许可以帮助人们戒烟。该论文发表于学术刊物《成瘾生物学》。
“香烟里的尼古丁颗粒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会和大脑里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多巴胺的释放让人产生快感,而多巴胺主要由纹状体释放。”论文第一作者王超博士说,根据现有统计数据,凭毅力戒烟的成功率仅3%—5%,即使进行6个月以上的戒烟治疗后,成功率也只有14%—49%。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科研团队招募了一批吸烟成瘾的志愿者,向他们提供12周的药物帮助他们戒烟,再通过对比志愿者们戒烟实验前后两次大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结果,来研究30位志愿者不同的戒烟结果是否与其大脑中不同功能改变有关。
其中,16位志愿者用药后基本无戒断症状,还有14位用药后仍忍不住复吸。科研人员发现,戒烟成功者的纹状体核团与其他脑区的神经连接,相比戒烟治疗前显著增强,而戒烟失败者的神经连接却减弱了。王超说:“这说明纹状体神经连接的增强与吸烟者戒烟成功有关,而纹状体神经连接的减弱则与戒烟失败(出现复吸)有关。”
王超表示,神经调控治疗近年来发展很快,高频的经颅磁刺激可以增强纹状体的功能连接,有望应用于对尼古丁成瘾的治疗。这项研究为团队下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纹状体功能连接可能成为更有效治疗尼古丁成瘾的潜在治疗靶点。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