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新闻晨报》报道 2003年,张阿姨从干了几十年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开始了退休生活。对她来说,除了不用再按部就班上班,也终于不用再在“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吸二手烟了。退休至今,张阿姨一直在社区里当志愿者,有的时候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有的时候看望独居老人,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从2015年底开始,她又多了一个身份——控烟志愿者。
在上海,和张阿姨一样的控烟志愿者还有几千人。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们走访了上海上万个餐馆、网吧、酒店、办公大楼,张贴了约150万份禁烟标志和320万份控烟公益海报。
退休后的“志愿工作”
退休前,张阿姨是一家企业的中层干部,每个星期各级干部都要一起开会,讨论最新一周的工作情况。“开会的人员里,大部分都是男同志,总是聊着聊着就开始相互递烟,十来个男同志一起吸烟,整个会议室里顿时‘烟雾缭绕’。那时候还没有禁烟的规定,每次几个女同志也只能发发牢骚,叫大家不要抽了,但没什么用。”张阿姨说,她每次开会时都尽量坐在靠近门窗的地方,然后把门窗打开一些透透气。
退休后,张阿姨一下子闲下来,过上买菜、做饭、遛弯的生活。但没过几天,居委会就来问她“街道有个活动需要人帮忙,您一起过去吗?”。张阿姨是个热心肠,闲不住,正好在家没什么事,就爽快地答应了。在这之后,附近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居委会都会叫上张阿姨。那时候还没有“志愿者”的说法,一转眼几年过去了,区里专门成立了志愿者组织,张阿姨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一干就是14年。
张阿姨家所在的街道共有两个志愿小组,分片服务,一个小组管东边,一个管西边。张阿姨所在的志愿者小组,一共有6个人,年龄最大的已经76岁,年龄小的也有60多岁,张阿姨今年也已70岁了。协助交警疏导交通、引导路人遵守交通法规、陪独居老人聊天……张阿姨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们每天都过得和退休前一样忙碌。2015年底,张阿姨又多了一项志愿服务工作,那就是“宣传控烟”。
宣传控烟工作内容转变
2016年11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的决定,从过去的餐厅、宾馆、娱乐等场所允许设吸烟区,转变为“室内场所全面禁烟”,新规将于2017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在此之前,张阿姨的主要工作是检查餐馆、娱乐等场所是否设有吸烟区,吸烟区内是否具有良好的排风条件,在场所醒目位置是否贴有“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识等。从去年年底起,张阿姨的“宣传控烟”工作转变为走访自己小组负责区域内的室内吸烟高发场所,包括网吧、餐馆、理发店等,劝诫别人不要在室内吸烟,提醒管理人员要及时劝阻吸烟的客人,并向这些场所、店铺分发禁烟标识,将其贴在显目位置。
每次出去检查控烟情况时,张阿姨会提前和其他5名组员商定好时间,制定好检查路线,然后约定好地点,大家一同出发。去年年底的时候,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但张阿姨和其他组员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下来。“每次生病的时候,家人就会发牢骚,让我多休息休息,不要到处乱跑。但人哪有不生病的,等病好了,他们就不会说什么了。我们组里还有一位76岁的,每次出去她都不会缺席,都是6个人一起。”张阿姨笑着说。
推开餐馆的门,6位老人先将挂在胸前的“控烟志愿者”胸牌拿给服务人员看,告诉别人他们是街道志愿者,因为上海马上就要实行“室内场所全面禁烟”了,他们是过来看看“控烟”情况的。“一般情况下,服务人员都会让我们检查。”6个人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检查等候区是否放了烟具,有的检查花盆里是否有烟蒂,有的检查包厢内是否有烟味……张阿姨则负责记录,“××店内的烟灰缸内发现了××烟蒂”“××餐馆等候区摆放了烟具”“禁烟标识是否贴在了显目位置”等,然后告知店家要尽快做好控烟工作,并将最新的禁烟标识分发给店家,提醒对方尽快贴好,尤其是在包厢、网吧等吸烟人群密集的地方要贴在醒目位置。
几个月过去了,张阿姨已经不记得去这些店里检查了多少次,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些场所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都认识了张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