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种危险因素的攻击,现代人的肺变得非常脆弱,发生慢阻肺的年龄也大幅提前。30岁的人,50岁的肺,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这值得人们关注。”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白春学说。
尾气、粉尘、吸烟是祸首
清代名医徐大椿撰写的《医学源流论》中,称肺为“娇脏”——娇嫩的脏器,寒热皆所不宜。张炜介绍,肺清虚而居高位,有五脏六腑的“华盖”之称。在所有器官中,肺与外界“直接对话”的机会最多,却没有受到额外保护,只能靠“自我净化”,通过咳嗽、排痰等方式,排出有毒有害物。
但是,恶劣的生活环境,让肺“不堪重负”。调查发现,在我国慢阻肺患者中,39%的人没有吸烟史。分析其发病原因,“罪魁祸首”就是空气污染。专家指出,肺是人体自带的“尾气收集器”,汽车尾气、粉尘、烟毒等各种有害气体,都是影响肺健康的因素。以PM2.5为例,大量科学数据证明其与肺癌、哮喘等疾病密切相关。作为临床医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最怕灰霾天。他说,这样的天气可能意味着呼吸科门诊量会增加一成半。
此外,吸烟是最要不得的坏习惯,烟毒是引起肺病的“第一杀手”,长期吸烟或吸二手烟,会引起各种炎症、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烟雾中的亚硝胺、稠环芳烃苯等有害物质,还有可能直接或间接致癌。厨房油烟中的有害有毒成分最易侵蚀肺部,还有生活中不可避免接触的各种化学物品,如洗衣粉、空气清新剂、洁厕剂等洗涤用品,新装修房屋、商场、办公场所里飘荡着的各种有毒化学成分,都导致肺吸入的化学物质越来越多。
钟南山院士发现,因大量污染物被吸入肺部,广州居民的肺功能加速下降,很多人的肺脏已丧失了自我净化能力。“到我那里就医的病患,50岁以上的广州人,哪怕没有肺部疾病,手术开出的肺部也是黑黑的。”
对此,白春学也深有感触:“我从医40多年。刚大学毕业时,看到大城市患者的肺还是粉红色,手感柔软。渐渐地,发现长期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其肺表面会不同程度地附着有黑点。再后来,城市人肺的颜色越来越深,表面黑点也越来越多。如果肺部没有变黑,附着的黑点也少,十有八九是农村来的。”他认为,颜色变化,意味着有毒有害物质排不出去,在肺部沉积下来。与幼年时粉嫩的肺泡相比,污染的肺泡颜色发黑,弹性变差,摸着像棉絮一样。
白春学强调,肺部疾病不断加重,可能导致“呼吸残废”。肺健康对心脏影响很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疾患若不断加重,会影响血液在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氧气交换过程,诱发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
45岁后,每年查肺功能
肺功能在人20多岁时到达高峰,此后逐年下降。医学专家指出,人们要从年轻时开始,主动护肺。那么,你的肺功能究竟如何?可以通过生活中细致的观察,发现自己肺功能的变化。张炜指出,如果爬楼梯时气喘,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心脏功能减退;若平地走路也气喘,就可能是肺功能下降导致的。
简单的肺功能检查——吹气试验,是判断肺健康的关键手段。但遗憾的是,人们的筛查和就诊情况并不理想。国内外调查均显示,全科医生或基层医生普遍缺乏肺功能检查意识,从而延误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临床诊断为慢阻肺的患者中,仅34%的患者接受过肺功能检查。在我国基层医院,相关检查几乎空白。
如果肺部发生病变的面积低于50%,身体没有感觉;若超过50%,有症状了,再去看医生,就已经太迟了。白春学提醒,45岁以上的人要像监测血压一样,至少每年到医院查一次肺功能。长期抽烟、反复呼吸道感染、长期接触室内污染、职业性粉尘接触者,则从40岁开始,每半年就要查一次肺功能。
戒烟、避免吸二手烟,减少粉尘吸入,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秋冬季节是雾霾的多发期,一旦出现空气能见度低的情况,应避免开窗,减少清晨和傍晚外出,降低吸入毒物的几率。
张炜建议,腹式呼吸是一个简单、易掌握的锻炼方式。缓慢吸气时,让腹部鼓起,吐气时腹部瘪下,可加强胸、膈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有助于增加通气量,降低呼吸频率,还能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此外,防感冒,注意卫生,也能提升肺健康。外出回家,用清水漱口,再用清水或淡盐水清洗鼻腔。换季时,要及时接种流感和肺炎等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