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重庆日报》报道 眼下,正是重庆各所高校对于国家奖学金及贫困补助金的评选阶段。近日,记者在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关于大学生奖学金评定制度中,发现一条“特殊”的规定:凡抽烟“屡劝不戒”的学生,一律取消评优资格,并扣押相应的奖学金。
这一规定引发了诸多争议,支持者拍手叫好,反对者则认为吸烟是学生的个人选择,学校不应该干涉。
高校拿“烟”说事到底该不该?连日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1、“禁烟令”拿“钱”说事儿
一直以来,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就规定,学生不许在教室、寝室等公共场所抽烟,教师也必须做出表率,不得在课堂等公共场所吸烟,但收效甚微。
“以前,不少学生下课后会在教学楼的走廊吸烟,教学楼的垃圾桶几乎成了烟蒂‘集中营’,曾经还出现过香烟没熄灭,导致垃圾桶着火的情况。”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咏清是这项“禁烟令”的发起人之一。
“特别是在公共厕所和宿舍,烟雾缭绕,让不少同学直喊受不了。”一名学生干部说,他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美术学院1500多名学生中,吸烟的学生有近三成。“如果把调查范围扩大到全校,这个数字会更多。”
大四学生小军是个“老烟枪”,他表示自己每天都会买一到两包烟。他算了一笔账:以每包香烟10元计算,他每个月用于购买香烟的钱大约有300至600元,这笔开支占了他每月生活费的一大半。
“‘挤占’生活费买烟在大学生群体中十分普遍,如果贫困生有吸烟习惯,则更需要节衣缩食才能满足这一不良嗜好。”张咏清说。
为此,2011年,该校美术学院将“禁烟令”升级:对于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学生,除国家规定的认定程序外,增加了民意测评,全院师生参与测评,审查该生是否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如果有,则扣押其奖学金,直至该生戒烟成功后,再返还奖学金。对“屡劝不戒”者,则取消评优资格。
2、禁烟是否该与奖学金挂钩
学校作为一个公共场所,禁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否该将大学生在校吸烟作为一项与评优机制挂钩的“硬指标”,却成为了各界争议的焦点。
刘宇(化名)是该学院大三的学生。他回忆,大一报到不久,学校就开始颁布“禁烟令”,自己对此颇有反感。他认为,设立奖学金的目的在于激励竞争,将是否吸烟作为一项标准来评定奖学金,感觉有失偏颇。如果一个同学其他各方面都很优秀,总不能就因为他要吸烟,就否定他的全部吧?
“从某种程度上讲,奖学金是学生的个人财产,它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都是学生的,剥夺学生拥有和处置奖学金的权利,学校‘扣押’奖学金的做法是没有任何法理依据的。”对于“禁烟令”,西南大学的张老师提出了不同观点。
但是,张咏清认为,“禁烟令”更多的是从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如果拿奖学金、补助金买烟、喝酒也完全违背了国家发放奖学金的初衷,这种不良生活习惯也与学校的文化氛围不相匹配。
3、学生“烟民”销声匿迹
“奖学金还没到手,就被收了回去。”该校美术学院大四学生李莫(化名)回忆,2011年,刚上大二的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绩第一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但由于“禁烟令”刚刚实行,作为一名“老烟民”,李莫正好撞到了“枪口”上。
“既有抽烟习惯,又具有评优资格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但‘禁烟令’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明显的。”张咏清表示,2011年,评优学生中因为抽烟而被扣押奖学金的学生占了10%,2012年下降到5%,2014年这个数字为0。
“今年春节回山东老家,妈妈知道我把烟戒了后,高兴坏了,还专门给院长打电话感谢。”曾经因为抽烟与奖学金“失之交臂”的李莫告诉记者。
近日,记者在探访中发现,如今美术学院教学楼内随处可见禁烟告示和LOGO,记者在周围转了一圈,共发现2个吸烟者,但都不是学生。地上、厕所、走廊没了烟蒂的身影,学生“烟民”几乎已销声匿迹。
学院附近的小商店店主表示,学校控烟以来,香烟的销售明显减少了。“以前一包烟分开卖给学生,一天可以卖近一条,现在这种拆分的零售基本上没有了,买香烟的都是外面来的人。”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