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孙浩总感觉自己的嗓子不舒服,起初只是痒痒的。医生劝他少吸烟喝酒,他没在意。然而不久,医生诊断他患上了喉癌。2003年1月,现任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佟凯教授为孙浩做了全喉切除术。“喉部切除后,我在他的脖子中间造了一个瘘,将气管与皮肤缝合在一起,就是将通气给他改了道。”佟凯说,术后,孙浩吃饭还是用嘴,进入食道。但是喘气就得通过脖子上的那个拇指粗的口了。但是,因为没有了声带,他不能发音说话了。
孙浩天生是一个爱讲话的人,一下子不能说话了,让他一时难以接受,他四处打探发声的办法。他曾经参加过无喉发言培训班,尝试过用“食道发音”方法,但觉得实在太困难了,也太痛苦了。痛苦地练习让孙浩“穷则思变”,机械设计出身的孙浩开始和另外一个病友一起尝试着发明一个“喉咙”。老范回忆说,不知道尝试了多少次了,最后都是一毫米一毫米地实验。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孙浩研究出一个类似烟斗的小东西诞生了,这个装置由一个“喉咙”和硅胶软管两部分组成,每次要说话的时候,孙浩把软管的一头含在嘴里,那个“喉咙”则按在脖子上气管口。小“喉咙”模拟人声带振动的原理,将气通过软管送到嘴里,然后随着嘴巴的开合,孙浩就能和正常人一样发出声说话了。男子喝酒吸烟得喉癌后全喉切除,自制发声器自如和人说话。
如今,孙浩已经成为一个自发的志愿者。平时,他会到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一些同样患有喉癌等喉部疾病的患者进行交流,鼓励大家正视疾病,配合医生做相关的治疗。而在孙浩看来,和患病后积极治疗相比,患病前的预防更为重要。“吸烟人不一定都得喉癌,但是得喉癌的基本上都吸烟喝酒。而且大多是一些天天‘抽大烟’、‘喝大酒’的人。”医生告诉记者,咽喉是人体的大门,当病毒入侵的时候它是第一道大门,它们很容易受伤,如果再抽烟、喝酒,不停刺激它,就更容易得炎症,量变是会产生质变的。在加上疲劳、烦躁、易怒等外力诱因的刺激,肿瘤便出来作祟了。喉癌分声门型、声门上型、声门下型。其中后两种不宜发觉,出现症状很可能已经是晚期了。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