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在京发布了《2012中国控烟观察报告》。报告为我们罗列了如下事实:以烟草命名的“希望学校”仍强势存在,仍有烟草公司在电视、报纸上发布卷烟广告,多个地区的烟草促销活动仍在进行……与之呼应的是卫生部今年发布的一组数据:目前,我国成年吸烟人数超过3亿,男性吸烟率达52.9%,居于世界前列;青少年吸烟状况更不容乐观——13岁至18岁的青少年吸烟者约有1500万,尝试吸烟者超过4000万,青少年吸烟率达11.5%。
这次发布的《规划》虽彰显了制度的善意,但在核心问题上仍很纠结:烟草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与烟草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劳动人口超过2000万……只是,烟草经济虽然合法,但再多的理由也遮蔽不了其性价比基本为“负”的事实——税收与医疗支出、就业与疾病发生率,个中轻重缓急应该不是太深奥的命题。
《规划》盯住的是公共场所乃至影视剧。其中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提到卷烟包装标识管理时只说“要扩大健康警语的面积,增加警语内容,逐步在烟包上印制戒烟热线”等,但未按照《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要求,在烟包上印制吸烟导致严重危害的警示图形。
今年,在全国40多个城市开展的抽样调查显示:80%以上的受访者和75%以上的受访吸烟者都表示,支持烟草危害警示图形上烟包。但烟草业一直强调,印发黑肺、溃烂肢体的烟草危害警示图形“与中国文化不同”、“公众不能接受”。
控烟的“万般风情”,香烟最懂。如果连在烟包上印制警示图形都不敢、不愿,那么,轻飘飘的“公共场所禁烟”又怎能真正落到实处?这不得不让人提出疑问:将控烟的重点转移到烟草之外的领域,这是真心控烟还是妥协应景?
在缺乏法律约束的前提下,既不付诸于烟草业的自律行动,又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吸烟的环境氛围,这样的“控烟规划”,要实现既定目标,着实令人捏着把汗。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