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一篇《如果在成都街头遇见,不要的瓶子请你送给她》的文章刷遍了朋友圈。
主人公“口袋婆婆”蒋婆婆,照顾残疾女儿50多年、将外孙抚养成人的故事,感动了全国网友。央视《新闻周刊》、《东方时空》,人民日报对“口袋婆婆”进行了跟进报道。
面对媒体和爱心人士,“口袋婆婆”念叨得最多的一个名字是“弹簧锅”——那位多年如一日,帮扶和照顾她的志愿者。
直到2019年秋天,当丈夫和女儿都已去世,当“口袋婆婆”的故事热度不在,“弹簧锅”和他带领的志愿者团队,依然在默默地陪伴着这位老人。
(蒲斌和口袋婆婆在一起)
解惑:怎么才算一个快乐的人?
蒲斌,48岁,四川中烟成都卷烟厂的一名员工,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四川益路同行慈善服务中心副理事长,在公益之路上,他已经走了十多年。
(“弹簧锅”蒲斌)
“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之一。”
“但怎么样才算快乐的生活?”十多年前,这是蒲斌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不打麻将,不玩游戏,不钓鱼,没有什么业余爱好,我该干点什么呢?”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蒲斌通过网络,加入了一个盲人救助的民间公益组织。
蒲斌负责帮助盲人们出门,“我在前面带路,当他们的眼睛,他们的手搭在我肩膀上。”通过这只手,他感受到了受助者情绪的波动,“他们很快乐,忽然间,我也快乐起来了。”
“我意识到,这就是我快乐的源泉。”他说,“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公益,不光是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他终于找到了打开“快乐生活”的钥匙。
(蒲斌在工作岗位上)
结缘:口袋婆婆
“大约是2012年,我听说了口袋婆婆的事。”蒲斌在春熙路到处打听,询问门卫、环卫工人,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蒋婆婆的家。
这个“家”是工地旁的简易房,不足20平米,四面透风,一下雨就要拿盆接着,口袋婆婆一家四口就住在这里,而一家人的生计,都靠蒋婆婆捡垃圾维持。
“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帮助婆婆一家好好生活。”蒲斌将见闻发在志愿者QQ群、四川中烟工会群,大家纷纷为婆婆一家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工会决定,要为婆婆改善居住条件。”随后,厂里安排专业电工、维修工,帮婆婆完成房屋维修和电路改造、安装了电视卫星接收器、捐赠了冰箱等家用电器。
(四川中烟志愿者帮扶“口袋婆婆”)
“厂里人和我见面打招呼,都是问,‘最近婆婆怎么样了’?”
蒲斌说,“益路同行”有一万多志愿者,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成都卷烟厂的员工。
“这些年来,我们每个月都会去蒋婆婆家几次,给她带点东西,陪她吃吃饭,她高兴,我们也高兴。”
(2017年“口袋婆婆”报道后,蒲斌帮助蒋婆婆搬到了新家)
路上:不只有口袋婆婆
帮助“口袋婆婆”,只是蒲斌公益路上的一小部分。
8小时外,蒲斌的工作更显繁重。
近10年,由他牵头组织、参与的长期公益项目多达十余个,“为流浪人群送冬衣”、“关爱抗战老兵”、“关爱环卫工人”、“爱集市”、“关爱困境儿童”、“关爱孤寡老人”、“关爱福利院计划”……
“估算了一下,受益人群至少有好几千人。”蒲斌说。
(公益路上的蒲斌)
让蒲斌高兴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同事,成为了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并在其中找到了快乐。
“快乐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