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时节,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乡哈寨村群山愈加墨绿,空气愈发清甜。山间云雾缭绕,鸟鸣不绝于耳,让这个坐落在云上的小村庄又多了几分灵动和秀气。天空下着绵绵细雨,农家火塘里腾起的淡淡的青烟透过屋顶随风飘散,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道。
对口帮扶 山寨搭上“幸福快车”
哈寨村是施甸县木老元乡一个典型的布朗族村落,共有布朗族人口69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近70%。
“哈寨”在布朗族语言中是“好在”“舒服”“安逸”的意思。显然,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曾为祖祖辈辈的哈寨人提供了那个时代“丰衣足食”的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交通和通讯仿佛两把沉重的枷锁,牢牢禁锢着哈寨人走出大山的梦想。哈寨村成了大家“闻之色变”的贫困村。
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后,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从2015年5月开始,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口挂钩帮扶施甸县。五年来,云南中烟累计投入资金6.17亿元。其中重点结合木老元和摆榔两个“直过民族”布朗族乡镇实际,实施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
哈寨人,再次幸运地搭上了新时代的“幸福快车”。
走进哈寨村43岁建档立卡户杨顺道家,水泥硬化的院场宽敞又干净,院场上方挂满了彩带和风车,颇有几分节日的隆重和喜庆。房屋的正墙上粘贴着“2019年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家庭基本情况、主要经济收入、享受项目等信息一目了然。
“主房小青瓦改造、建厢房、卫生间、安装太阳能、院场硬化等工程,云南中烟公司前前后后补助了27000多元。”“两头肉牛每头补助5000元,两头毛驴每头补助4000元,3只黄山羊每只补助1500元,2只黑山羊每只补助1200元……”提起公司挂钩帮扶带来的实惠,杨顺道夫妇激动地争相给我们报出“幸福账单”。
五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和云南中烟对口帮扶的共同推动下,哈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到整村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易地搬迁,细到“一户一策”的危房改造、产业扶持,既倾注了“真情实意”也投入了“真金白银”,让每一户布朗族群众都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过上了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整族脱贫 这里“换了人间”
“村里都是草房,一到下雨天就担惊受怕,晚上经常睁着眼睛睡觉……道路全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全村没有一个人外出打工,有些老人甚至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几代人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提起哈寨人过去的生活面貌,哈寨村村民委员会主任阿福有有说不尽的感慨。
“那个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时代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村民杨自福接过话茬,“越是下雨天,布朗族群众内心对共产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就越是强烈。我们布朗族群众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修路人。”
五年谋一役,一跃跨千年。对口帮扶以来,云南中烟制定了“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行动计划,在全面解决施甸县布朗族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围绕建设脱贫攻坚创新的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目标,在木老元和摆榔两个乡的布朗族聚居区,实施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等“七大工程”。
五年来,云南中烟在施甸县木老元、摆榔两个乡投入安居扶贫工程资金1.19亿元,分批建设特色民居2306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05户,修缮加固、原地拆除重建2692户,并配套排涝沟、入户道路硬化、卫生处理设施、太阳能路灯等。
杨顺道因擅长吹拉弹唱兼任着村里打歌队的队长,他告诉记者,哈寨许多朴素的布朗族群众仍旧保留了烤火取暖的习惯,和以前不同的是,如今人们坐在火塘边,完全不用再为“下雨耽误生产”而发愁了,大家看看电视、玩玩手机,有兴趣的话,还可以三五个聚在一起跳舞、打歌。
如果说脱贫攻坚改变的是布朗族群众的生活,“教育改变命运”则在杨顺道和杨自福两家显得更加立竿见影。
今年43岁的杨顺道一家已是三世同堂,杨顺道夫妇正值壮年就当上了爷爷奶奶,很是幸福。但让他们更欣慰的还是女儿在读完五年制大专后,经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怒江州福贡县人民医院,成了寨坊邻里都羡慕的“工作人”。
杨自福今年47岁,早年因患小儿麻痹落下了后遗症,无法从事过重的劳动,全家人的生活一度过得很艰辛。但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困难的家庭,供孩子上学的决心却不比任何人差。如今,大儿子成功考入司法学校,还在学校里应征当了兵。女儿从职业学校毕业后,也留在了保山城里打工。两个“山里娃”成功走出了大山。
“儿子去年带回家14000多元,女儿每天都会往家里打电话……”杨自福脸上满满的幸福。
杨自福为人实在、肯吃苦,被当地种植草莓的老板请去负责草莓园的日常看护,他每个月都能领到1800元的固定工资。
2015年6月,杨自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在杨自福心里始终有一笔账:孩子读书、当兵,家里盖新房,这些都离不开共产党的好领导、好政策,杨家人世世代代都记着共产党的好,感谢共产党的恩情。
如今的哈寨村,村通乡、村通组道路全部水泥硬化,社区建起了活动广场,四个自然村均建起了党员活动室,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稳定解决,布朗族整族告别了历史性的绝对贫困……走进哈寨,除了“中央广场”上栩栩如生的浮雕依旧坚守着那份古老的神圣和庄重,这里其他的一切早已是“换了人间”。
今天的哈寨,真的“好在”!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