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布朗族山寨,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村里道路平整、新居亮堂。
谁能想到,5年前这里还是木楞房、泥巴路。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25人,贫困发生率分别为33.04%和30.50%。
2015年以来,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对口帮扶施甸县,先后派驻扶贫人员13人,投入帮扶资金6.17亿元,实施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他们将帮扶项目精准安排在以木老元乡、摆榔乡为主的布朗族群众聚居区,实施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七大工程。
5年后,木老元乡、摆榔乡“大变样”,曾经“刀耕火种”的深度贫困区变成了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金布朗乡”。目前,两乡贫困发生率分别降至0.63%和1.4%,其中布朗族实现了整族脱贫,累计脱贫5769人。
一个“直过民族”的跨越
从木老元乡哈寨村出发,经过一条笔直宽阔的硬化路,就来到了龙潭村村民李买秀的家。
李买秀今年85岁,几个孩子都在外地务工。2018年,在当地政府与云南中烟的帮助下,李买秀告别了自己处在滑坡点的“杈杈房”,热热闹闹地搬进了新居。
与她一同搬进新居的,还有龙潭村新街村民小组、鲁家寨村民小组的36户村民。对他们而言,这是新生活的开始。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崖比耕地多。”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布朗族村落,大都建在海拔700多米到2300多米的高山峡谷之中,从远处眺望,就像“挂”在半山腰上。
千百年来,这个“住在山上”的民族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龙潭村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刀耕火种收获的粮食只够吃几个月。一到缺粮时,村民们只能去山上挖野菜、打猎,多方寻找食物填饱肚子。
新中国成立后,布朗族群众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到2015年,木老元乡、摆榔乡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有4025人,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
施甸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木老元乡党委书记王冰凌坦言,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布朗族聚居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较为粗放,“脏乱差”成为常态。
转折发生在2015年5月。当时,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云南中烟对口帮扶施甸县,实施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作。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云南中烟制定了“三年攻坚、两年巩固”的行动计划:在木老元乡、摆榔乡投入安居扶贫工程资金2.77亿元,分批建设特色民居2306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02户,修缮加固、原地拆除重建2794户,并配套排涝沟、入户道路硬化、卫生处理设施、太阳能路灯等。
五年里,一条条硬化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一条条安全饮用水管架设到布朗族群众家中……如今,行走在布朗族乡,一座座极具民族特色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宽敞明亮的学校里传出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卫生室被设备先进的医院所取代,几乎村村都建起了活动广场。
五年的帮扶,让这个身处大山的“直过民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条“通向未来”的坦途
帮扶路上,云南中烟深刻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实际情况,云南中烟在木老元乡、摆榔乡投入近亿元产业发展资金,围绕打造布朗山乡特色产业体系,坚持烟叶、茶、畜禽、林下经济和打工收入“五个不能丢”,创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产业模式,有效增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底气。
在摆榔乡鸡茨村,村民张玉忠正给家里的牛喂食喂水。
“这些可都是家里的宝贝,全家的主要收入就靠它们了。”张玉忠告诉记者,2017年,在云南中烟的帮扶下,他开始养殖西门塔尔牛,经过近3年的培育,已由最初的3头发展为8头。去年他卖掉了3头牛,收入2万多元。
张玉忠说,最初他还有点担心,没想到云南中烟驻村工作队不仅帮他找好了市场,还联系专人教他养牛技术。
此外,云南中烟驻村工作队还帮助鸡茨村建起生猪养殖小区,通过“村集体+养殖小区+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引入本地合作社运营,所有固定资产全部量化到村集体和44名贫困户,以入股方式进行养殖分红。
“我分到了20头猪,以每头100元左右算,每年给我的分红就是2000元左右。”张玉忠说,从2017年开始,他已经连续3年拿到分红。
长效产业,远不止于此:
在摆榔乡尖山村,600亩古树茶园在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规划下,摇身一变,成为接纳12名贫困户就业的古树茶加工车间;
在木老元乡,1000多平方米的现代蛋鸡养殖场拔地而起,单栋鸡舍辐射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木老元乡木龙源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国良是一名布朗族群众,还担任木老元村村委会副主任。2015年以来,他带领社员发展青豌豆、青蚕豆种植,助力1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
……
在施甸县县委书记施继平看来,云南中烟将现代发展的理念注入施甸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用企业的精准化推动扶贫的精准化,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树立了榜样。
更大的变化来自思想的转变。“云南中烟的帮扶,不仅清除了发展的阻碍,还挪走了百姓心中的‘大山’。”摆榔乡党委书记段从坤表示,布朗族群众从以前的“打酒去”到现在的“打工去”,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如今,在布朗族村落中,“感党恩、跟党走、奔小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怕眼前山高,只怕心中没路”等标语随处可见,这是布朗族人民感激之情的生动表达。
今年5月17日,施甸县宣布脱贫出列。但云南中烟的帮扶,仍在继续。
“我们将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坚持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的根本之策。”云南中烟党组书记、董事长陈卫东说,云南中烟将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以高质量的脱贫成果接受历史的检验、接受实践的检验、接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检验。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