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口帮扶宋家庄村过程中,河北中烟保定卷烟厂扶贫工作队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他们看来——
“即使工作队离开了,宋家庄也肯定越来越好”
“杨书记,养牛的分红共5.1万元已经到村集体账上了。”5月29日,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南屯镇宋家庄村村委会办公室,马洪斌与村党支部书记杨宁宁沟通着近期的工作,“另外,新建的养鸡场已经收拾利索了,要让合作企业尽快把鸡苗送来,早一天送来,村民就能早一天受益。还有养猪场,也得催促对方公司尽快恢复养殖,被疫情耽搁的时间太长了。”
马洪斌一边说着,一边不停地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声音有些急促和焦急。
马洪斌是河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保定卷烟厂驻宋家庄村第一书记。2018年3月,他和其他两名同事组成扶贫工作队,成了这个村的“常住村民”,为全村脱贫致富殚精竭虑。
宋家庄穷,可谓远近闻名,全村139户395人,近一半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宋家庄为什么这么穷呢?
“你看地里的庄稼,开春种上的玉米,现在还只有十几公分高。”走出村委会,杨宁宁随手一指路边的农田,向记者介绍。
全村2500多亩土地,但可耕种的只有800亩,且多是岗坡次地,由于干旱缺水,一年只能种一茬玉米,收益很低。再加上周围缺少成熟产业,村民缺乏就业门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多种原因,贫困一直如影随形,成为啃不下的“硬骨头”。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在工作队看来,只要肯想办法,就没有过不去的沟坎、跨不过的障碍。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脱贫攻坚,抓住了人心,就抓住了重点。
刚到村子,马洪斌首先意识到的就是人心问题:“要脱贫、想致富,必须先凝聚人心,形成全村‘一盘棋’。”
怎么凝聚?工作队首先从村两委班子入手。“不准打架,不准吵架,有什么问题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2018年3月27日,工作队第一次与村两委班子开会,便定下来这么一条原则。这一原则一直坚守至今,被干部和村民戏称为“3•27”原则。
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涉及贫困户认定、政策执行等工作时,工作队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在涉及群众困难问题时,哪怕不是贫困户,他们也千方百计争取支持,主动为村民解难题、办实事。在他们看来,事不在大,关键要做得妥当、做得得体,只要真做出个样子来,做到了老百姓心窝里,就没有赢不来的人心。
以真心换真心,工作队的作风和人品赢得了村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的高度认可。人心凝聚了,还要为村民找到致富的门路才行。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他们积极推送就业岗位信息,鼓励村民外出务工,并通过“农民夜校”等形式,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对于劳动能力较差或失去劳动能力的群众,他们设置公益岗位,或落实政策兜底,确保不漏一人。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发展产业,这样才有可持续性。”上任之后,马洪斌多方协调,首先建设了一个1000头规模的现代化肉猪养殖场。考虑到村民缺乏养殖经验,工作队又与当地一家企业联系,实行村企合作模式:村里提供场地、劳力,企业提供猪崽并负责管理和收购,一头猪宋家庄村收取200元。
以2019年为例,宋家庄村共养殖962头肉猪,除去正常的成本和开支,全村贫困户每户分配红利1100元,另外还为村集体带来了近5万元的收入。
此后,工作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建设了一个光伏电站,贫困户每户每年可获得3000元收益;利用单位扶持资金,与养殖大户合作,投资养牛项目,第一笔5.1万元分红已经打到了村集体账户;申请地方政策资金,新建现代化养鸡场一座,目前已基本完工。
养鸡场建在村子南头的一个山坡下,长160米,宽20多米,养殖规模4.5万只,45天一个养殖周期。据马洪斌介绍,按照标准,建设养鸡场,必须要有160米以上长度的平地,可在村里根本找不到这样的地方。事关群众收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工作队集思广益,硬是把山坡挖去了一角,终于争取到了这个项目。
项目落实后,工作队马不停蹄,第一时间联系合作公司。与养猪场的模式类似,由合作企业提供鸡苗,负责管理和收购,每只鸡付给村里2元的分成。在此模式下,产业刚刚起步的宋家庄几乎不用承担任何市场风险,就可以确保“旱涝保收”,不仅给全村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也为今后进一步开拓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光伏、养猪、养牛、养鸡,今年,这4个项目保守估计也能为村里带来40万元以上的收益,而且以后只会越来越多。”马洪斌认为,扶贫,重在激发贫困村自身的内生动力。如今,随着全村人思想意识的转变,随着各个产业的全面展开,他相信,即使工作队离开了,宋家庄也肯定越来越好。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