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技改办成员整理工程资料。
项目筹备办成员进行车间安全巡视。
2019年11月,上海烟草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正式投用。 本报记者 李冰摄
上海烟草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拔地而起。
这是一个新时代,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做中国人自己最好的卷烟”的历史使命有了新载体。
这是一个新高地,浦江之东,在这片被誉为创新“试验田”的改革热土上,上海烟草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拔地而起,产能新布局催生品牌新动力。
8年前,当“百万千亿”目标达成,从浦西到浦东,从“中华专线”到浦东科技创新园区,这是一场梦想的接力,这是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京津沪三地卷烟厂技改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如今,这里既是迸发生机活力的高端技术“集散地”和高端产品“孵化器”,也是珍藏上烟品牌精神财富的“博物馆”。园区建设者以“有志者事竟成”的担当精神、“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奋斗精神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队精神,赋予了“和搏一流”企业精神新内涵。
守初心逐梦起航,担使命再攀高峰。随着上海烟草浦东科技创新园区的正式投用,一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新高地巍然屹立。
1.定位 既是“集散地”,也是“孵化器”
在上烟集团上海卷烟厂733号厂房前,有一座以“昇”为造型的雕像,五片向上生长的金叶寓意“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管理、一流人才、一流效益”。
在上海烟草浦东科技创新园区的广场上,同样有一座以“昇”为造型的雕像,同样是五片向上生长的金叶,与上海卷烟厂733号厂房前的金叶一脉相承,蕴含着代代传承的“和搏一流”企业精神。
回溯既往,改革开放让上海烟草上下“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闸门大开”的年代,上海烟草启动“七五”“八五”技改计划,让“爷爷辈”的技术设备更新换代、脱胎换骨。上海卷烟厂733号厂房,记录着上烟品牌走向市场的岁月故事。
2011年12月16日,“中华”在创牌60年之际成为行业第一个实现千亿市值的品牌。321天后,第五百万件“中华”在上海卷烟厂下线,实现了年产量100万箱。支撑“百万千亿”工程的“大手笔”是“中华专线”。短短3年,“中华专线”在不到百亩的土地上完成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让“中华”品牌达到了从未有过的新高度。
也正是自那时起,上海烟草人开始擘画新的蓝图,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成为承载上烟品牌未来发展的装备基地。在国家烟草专卖局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悉心指导下,2012年11月,上海烟草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打下了第一根桩基。
“从浦西到浦东,产能新布局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彼时的短板问题,更是站在品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致力于打造开放、多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国际一流、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烟草科技创新基地。”上海市烟草专卖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局长、董事长、总经理施超阐述了园区建设的意义。
作为行业重点投资项目和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上海烟草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有着清晰的定位——高端技术“集散地”、高端产品“孵化器”。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卷烟工厂,浦东科技创新园区的特色体现在“科技创新”上。
在这个占地645亩的园区,一条名为龙游港的小河将其一分为二。北区为生产实验区,不仅满足上烟品牌的规模化生产,而且兼具工艺、材料、装备试验及培训四大平台功能;南区为科技研发区,由科技中心楼、科技实验楼、消费者体验研究中心、上海新型烟草制品研究院等构成。南北两区,研发与生产相结合,规模与柔性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辉映。
项目筹备之初,园区建设按照国家局提出的“速度快、水平高、质量优、投资省、廉洁好”十五字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致力于打造行业“提质增效、精益管理、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在提质增效上,不仅注重实现卷烟产能的跨越发展,也关注工艺质量、品牌价值的跨越发展。
——在精益管理上,实现生产成本、职工人数、财务成本“三个基本不变”,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达到1000箱。
——在创新发展上,打造“从消费者来到消费者去”的产品创新体系,构建聚焦传统烟草制品和新型烟草制品的创新平台。
从“七五”“八五”技改到“中华专线”再到浦东科技创新园区,设备在更替、技术在迭代、工艺在升级,上海烟草人却没有停止追求“标杆”的脚步,始终打造着“上烟制造”的金字招牌。
2.建设 在碰壁中破壁,在攻关中闯关
2019年11月28日,对于上海烟草人而言是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上海烟草浦东科技创新园区正式投用,标志着上烟制造正式进入浦西和浦东“双轮驱动”的“跨江时代”。
既要精益求精,也要争分夺秒,在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的园区里,建设者盯紧时间节点,井然有序地完成技改、搬迁、生产任务,着实不易。
2014年10月,北地块主体工程开工;2015年12月,北地块主体工程结构封顶,南地块主体工程开工;2016年12月,南地块主体工程结构封顶;2017年3月,北地块工艺设备进场启动安装;2018年9月,北地块膨胀烟丝线投产,实现工厂试运行……一个个关键节点,记录着浦东科技创新园区建设的铿锵步伐。
技改、搬迁、生产,哪一项工作都不能落下。“技改生产两不误”是基本底线,“技改生产两促进”才是终极目标。面对“边技改边生产”的挑战,如何做到生产成本、职工人数、财务成本“三个基本不变”?这是上海烟草人“搬家”之初就认真考虑的问题。
“统筹规划、条块联动”的工作机制为园区建设安好了“轴承”、组装了“齿轮”。2011年年底,上烟集团项目技改办率先入驻这片热土。2015年年初,由上烟集团基建设备处、技术中心、生产管理部、上海卷烟厂等部门单位共同组建浦东科技创新园区建设运行组,为项目从基础建设到运行生产无缝对接提供了管理基础和制度保障。
根据园区运行需求和建设进度,建设运行组跨越条线工作范畴,成立相应的专题组,对园区运行方案设计过程中包括生产力布局在内的专题进行研究、讨论,逐步构建、完善园区整体运行模式。
无论是工艺控制还是设备运行,无论是生产安排还是现场管理,园区建设者都做了精心组织和优化滚动。可喜的是,通过易地技改,他们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一整套一流卷烟厂的管理体系,进而为智能制造打牢了基础。
与平常“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技改项目不同,浦东科技创新园区项目规模大、周期长,建设过程中行业内外部形势发生了诸多变化。自批复立项以来,园区建设者顺应烟草制品发展趋势和集团产品结构调整,进行了滤棒生产板块、创新型产品生产板块等多次设计调整,确保了项目充分适应市场变化,促进了集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不仅如此,他们克服单体体量大、施工面分散、招标采购任务重、外部协调工作多等困难,综合统筹进度、质量、安全、规范等各项工程管理目标,有序推进项目实施。
浦东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对上烟集团不仅是一个技改项目,而且是推动集团改革的平台载体。“一个工厂,两个生产板块,两个管理层级”的组织架构为集团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规模+柔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研发”的制造模式,不断深化“现场连着市场”的理念,让工业制造真正转向“智造”。
在浦东科技创新园区北区的卷包车间里,形形色色的设备并非整齐划一。卷烟品类推陈出新,设备机型也不断变化,看上去并非整齐划一的现场布局恰恰反映了市场对柔性化生产的要求。从本质上看,这正是上烟集团适应卷烟市场变化所做出的积极改变。上烟品牌的质量不变、价值不变,正是靠着“变”来实现。
在碰壁中破壁,在攻关中闯关。浦东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厂房搬迁和产能提升,更是以系统化设计、精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柔性化生产为特点的更高水平制造平台的升级。
3.精神 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