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引:随着行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行业文化建设的重心已从文化的自觉建设,转入文化的自强管理、自信提升。在文化自觉建设阶段,行业上下以“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建立健全了企业文化架构体系、视觉识别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及评价体系,打下了坚实的企业文化体系基础。而行业文化在从自觉建设转入自强管理、自信提升中,是以文化价值、理念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全面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的运用,也是以文化价值、理念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实践,同时也是企业文化从“认知”,到“管控”,再到“习惯”的渐进过程。在这一渐进的过程中,提炼提升后的企业文化体系的触角会再次延伸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此实现企业文化的提升。因此以“文化之名”推广各种活动、开展各项工作,形成常态。
对此,要警惕行业文化建设标签化,即一味地给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贴上文化建设的标签,言必之“文化”,却有名无实,空有文化之名,而无文化之实。而警惕行业文化建设标签化的对策之一,是正确看待文化建设的繁简之状,理性对待,积极作为,大力行文化建设之“节奏”:培育气节,把好环节,注重细节。
文化之名的盛行
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又流溢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上。企业文化在看似无形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事实上,企业文化不仅在企业容易被看得到的地方存在着,也存在于企业不容易被看到的地方。而当企业文化大热时,“口号文化”往往便会悄然盛行,即企业文化出现标签化现象: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言必之“文化”,习惯性地把企业的一些现象归结于“文化”,认为是文化在背后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于主观性地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部分现象,与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价值相关联,简单地画上等号。
殊不知,在这划上等号的过程中,犯下了诸多的逻辑错误:首先是以偏概全,即习惯性地把看似与企业倡导的文化价值、理念相符合的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象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主流,对于与企业倡导的文化理念不相符合的现象,却忽视之。且不论与企业倡导的文化价值、理念相符合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象是否代表了企业的主流,这种以偏概全的视觉角度,影响了企业的决策、组织与执行,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看不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另一种现象,客观性不强,容易导致企业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文化兴奋中,进而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决策。严重者,导致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主流转化,企业所倡导的,被一味地在“口号上”迎合,却忽视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与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价值不相符合的但却客观存在的问题。当问题的累积,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并长期累积时,便会导致企业主流的转化,让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主流实际转向与企业所倡导的的文化理念、价值不相符合的一面,与企业所希望的、所倡导的,相背驰。
其次,是企业文化理念、价值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象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要让企业文化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必须是以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价值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起着指导的作用,换言之,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价值是“因”,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象是“果”。如果没有这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以文化之名而推行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更多的是一种巧合,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联系,是“玩文字游戏式”的联结。很多时候,企业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引,却会产生与企业理念、价值相符合的现象,但这并不能就此说明是企业的文化管理实践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文字语言的张力与表达的空间,容易让人把现象与理念“生搬硬套”地牵合在一起,甚至达到一种看似“无缝地对接”。这种“生搬硬套”的牵合或“无缝地对接”,对于文化建设更多的只有伤害,因为往往导致企业陷入了“文化自满”的状态,把本不属于文化建设之功的事实、现状归因于“文化”,进而导致了“文化之名”的进一步盛行,形成文化的空谈,言必之“文化”,却忽略了文化之行的重要性,导致文化之实的虚化。
文化之实的虚化
很多时候,当企业津津乐道于企业的“文化之名”时,因为自满,会在看得到的地方,过多地关注“文化之名”的盛行,而导致企业忽略了不容易被看到的地方。而且文化标签化的泛滥与盛行,进一步减弱了这些不易被看到的地方的表达空间,造成企业内部主流文化阵地的缺失、不完整,企业所提倡的、所津津乐道的,却与实际不相符合或有所偏差,不易被看到的地方的意见表达不能正确上传,导致文化信息的滞塞。换言之,文化的标签会把原本属于他们的表达空间给封闭。
文化之名的盛行,过于牵强附会地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现象与企业文化管理实践相联结,会导致企业单纯地谈文化之名,进而让文化之实虚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与企业所倡导的文化价值、理念相符合的情况,如果不是企业将提炼提升的文化理念、价值,有意识地运用现代的管理手段,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所出现的现象只能说明企业文化在自觉建设阶段中,企业所提倡的文化理念、价值是有其特定的企业内部土壤的,是从其自身的优秀文化基因提炼提升的。这只能说明了企业在文化自觉建设阶段,客观地遵循了文化建设规律,能从企业内部实际出发,提炼提升企业的文化理念体系。但文化的自强管理与自信提升,关键的是要对企业的文化基因进行“改造革新”,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承”,既要把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更要把立足于未来的优秀文化基因,融入企业现有的文化基因中,有意识地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价值观塑造以及理念的提升。唯有此,才能真正算得上迈入企业文化管理的阶段。
文化之行的“节奏”
在文化之名盛行的情况下,要避免文化之实的虚化,是要以务实的态度,正确看待文化之行的繁简,把握好文化之行的“节奏”,培育好文化价值的气节,把好文化融入的环节,注重文化评价、监督、执行的各种细节。
具体而言,这几年,行业为全面推动“卷烟上水平”,围绕提升一流的企业管理水平,全面导入了全面预算、对标、贯标等现代企业管理工具。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常用的工具,全面预算、对标、贯标是提升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但把这些现代的企业管理工具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连结,必须是在管理手段导入初期,便具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审视,唯有此,才算得上,是借企业现代管理工具,推企业文化管理之要,谋文化之实。这样的文化融入管理实践,才不会导致文化之实的虚化。
对于如何判定文化意义上的审视,则关乎文化价值、理念植入的程度与成效,也是正确把握文化之行的“节奏”的内涵及应有之义。首先是从文化意义上的审视,应当立足于把文化的价值、理念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准则的信仰,即能把企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作为一把“价值的标尺”,去衡量、判断,并能依据该“标尺”,大胆地做出取舍,对不符合的,坚决地予以改造、摒弃。要让这种审视,发自企业内心,不容置疑,要类似于培植企业的信仰,不轻易动摇,能让企业广大员工坚决地维护,从而在企业内部培育形成一种信仰的气节。
其次是要有意识地对现代管理手段进行革新设计,任何的现代企业管理工具,都不是只有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并不是只能生搬硬套的导入、贯彻,而是应该带有一种文化价值、理念指引式的引用,即把文化价值的目的性带入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中,改造式地运用,批判式地导入,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进行必要的改造与设计,以期更好地为企业所用,而不是盲目、全盘地接受。
第三,是要有科学的评价与严格的监督。任何的文化管理实践,应当都要有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机制,来对过程与结果进行实时的监控与评价。这种评价与监督,要从文化的价值、理念出发,来评价成效的大小,对于与文化价值、理念不相符合的部分,坚决不打折扣。这种严格的监督与评价,对培育企业的气节,至关重要,唯有将气节的培育融入制度设计中,才能实实在在地发挥影响力。同时,严格的评价与监督,要引导企业、广大员工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对文化之行细节的关注上,从细节抓起,以良好的事后监督、机制保障、制度指引,实实在在地实现文化建设的成效。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