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引:在现代化企业的班组建设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工具,加以合理的运用来实现班组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班组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来作为班组各项工作开展和推进的有力支撑。这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班组全方面最大限度、持续的提升。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班组建设的标准定义。即:通过导入方法、模式和工具,提升员工素质,夯实企业管理基础的一个持续改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班组成为规范、高效的作业单元,最终带来企业安全、质量、成本、效率的改善或提升。那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班组建设,则是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班组内部进行班组文化建设、学习制度及工作制度等的建设,最大限度的调动班组成员生产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班组成员的生产工作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活动过程。
在现代化企业的班组建设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工具,加以合理的运用来实现班组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另一方面则是要利用班组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来作为班组各项工作开展和推进的有力支撑。这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班组全方面最大限度、持续的提升。
我们先来看看应当如何把握合理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运用“6S”
现场是暴露问题、提供信息、反应员工状态最直接的场所。“6S”管理工具则是现场管理工作的一把利器,合理的运用“6S”则会带来提升企业形象、减少浪费、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安全保障等等利多好处。这就要求班组管理者不仅要利用“6S”来改正员工“做事随意,没有规矩”的原始缺点,又要通过加大监查力度来避免“有了规矩,弄虚作假,不守规矩”的恶性缺点,最后就要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引导来克服“遵守规矩,却总是做不到位”的差异性缺点。依据我个人在班组管理中的总结,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 “6S”的推行、执行、提升这个三个阶段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在实施“6S”的推行阶段必须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首先要得到企业领导、中层管理者的大力支持,而且要求具体实施的管理者领悟“6S”的实质。然后必须坚定不移的去实施,并且要以身作则起到积极的抬头作用。最后因为“6S”是一种要求员工行为养成的模式,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形式,介于这一特性就需要我们在推行“6S”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知识的普及和思想上的宣传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使员工在内心认识上的实施和认同,不只是简单的行为服从和履行;二是只有开好头的“6S”才不会流于形式,为下一步实施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才能将“6S”变成全体员工自觉自愿的行为。
2、在执行“6S”的阶段应当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要有计划。计划不但要详尽,而且要循序渐进,应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的滚动性推进,这样做才能避免员工的抵触情绪和应接不暇现象产生,毕竟员工文化程度、认知能力是有所不同的。第二则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在明确责、权、目标的前提下标准必须要“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空间的推移要适时适度修改标准,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实施。第三就是要掌握好“拿来主义”。在“6S”的执行过程中不能照部就搬按照某个企业的成功案例,又或者兄弟厂家的做法一股脑的实施在自己的企业中,要经过分析论证,看是否适合自身实际,最终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加以实施。
3、在提升“6S”的阶段就要保持连贯性的原则。因为人的行为是逐渐养成的,而“6S”的最终目标是“素养”,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员工自觉自愿的行为。要在达到了计划的预期目标后,不断的改进、完善,制定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这样才能将“6S”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6S”的基础部分做好后,后期的提升阶段就会与QC工作衔接到一起去。
二、合理运用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是现代企业必要的管理工具之一,而绩效考核运用的是否得当在班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班组的管理者,首先我们要了解绩效考核应当把握的两个最基本原则:一是公平公开原则;二是严格奖惩原则。在把握两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就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的合理应用,抛开硬性数据,对于“班组评价”这种带有弹性的“软绩效”我认为应该把握下面几个方面:
1、班组评价要依据习惯性常态行为。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班组的管理者在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中,通过现场观察、日常交流等方式掌握员工的信息,来了解某个员工的习惯性常态行为,也就是员工平时做事、思考的方法。在了解之后,依据这些行为对班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就可以给出一个分值,通过这个分值的高低,可以作为一个使其发扬优点的动力,反之可以作为使其改正缺点的鞭策力。在这中间我认为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不能因为某个员工的一次事件而过度影响班组评价,也就是俗语说的“一棍子把人打死”,要把必然发生的事件和偶然发生的事件分开来看待。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得分低的员工了解到其原因是什么,并且作为班组管理者必须给出一个正确的引导,将其导向到积极的方向上去。这样才能发挥到绩效最本质的作用——通过对既得利益的分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班组评价应灵活参考理论数据。我认为在班组评价的分值里,如果过多的参考台时效率、成本数据等方面就会产生一种短期效应,也就是说员工只注重了这些数字化的东西,不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就可能会导致员工会不择手段的达到结果,或者养成一些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工作行为,也许短期内我们可以看到,从数字上看某位员工的台时效率、成本控制的很好,但是不用班组评价来约束其不良行为,经过长期养成后,就可能出现严重的恶性行为。比如某员工为了让自己的台时效率提高,利用就餐时间缺员操作等,一次两次不出现问题,时间长了必然会出现安全、质量各方面的问题,“青蛙效应”就会因此显现出来。那么为了杜绝这些隐患,我们应当注重灵活的参考理论数据,从另一方面讲,其实通过公式的计算台时效率、成本数据等方面已经得出了一个分值,无形中已经是一种绩效考核,在班组评价中若过多的参考已无意义。最后反过来想,如果通过行为引导式的班组评价,那么经过长期的养成后,员工各方面的素养就会提升,到这个时候在回过头来看台时效率、成本等,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升,并且这种提升是员工自觉自愿的行为导致的,必然是稳定的,长久的。
除了班组评价这种“软绩效”外,班组在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日常考核,例如安全考核、工艺质量考核、设备考核、行为考核等等,那么作为班组管理者,我们应当如何使用好考核这种工具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
1、考核是最终手段。我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违反制度、不遵守规范的行为首先要做的是客观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必须分清楚这是个体存在的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是普遍存在的,考核则是必然,因为考核的初衷就是以点带面;但如果是个体存在,则要进一步分析其严重程度,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则必须利用考核来杜绝类似的发生,如果不会导致严重后果,那么首要采取的方式应当是讲制度、讲规范、讲道理,通过前“两讲”来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运用最后“一讲”来使其接受班组管理者的“良苦用心”,最终达到纠偏的目的。
2、执行的方式方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沟通,关键之处在于不能主观。比如班组在分析事件后认为需要执行考核,在与员工的沟通过程中则要说明其原因,是违反了制度、规范,所以才受到考核,而不是班组的管理人员或更高一级的管理人员主观上的考核,首先必须使其明白班组管理人员只是制度、规范、标准执行的监督者,其次要对员工进行制度、规范、标准的正确引导,因为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员工对企业规章的理解是需要我们班组管理者进行引导的。考核加正面引导才是一个完成考核过车,反之,只考核不做有效沟通和引导,考核不仅会带来负效应,还会加重管理者与被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
在合理的运用的各种管理工具的同时,作为班组管理者,在班组建设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是班组建设最有效的支撑。而在管理者人格魅力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注意下面一些方面:
(一)建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任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些管理者为了达到即时的目的,则会给员工许以基本不能实现的期望,但是当这些许诺无法兑现,员工的期望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时,则会对团队的管理者产生不信任的心理,使员工的积极性受挫,工作效率明显下降,此时任凭怎样在物质上弥补,都无法找回员工最初对团队管理者的信任。因此,我认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本质是信任,而信任是建立在真诚对待员工之上的。同时,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还需要勇于担当,我们常常在教导班组所属员工怎样去做事,怎么去负责,而时常在出现问题以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到员工头上,自己永远是对的,这种做法依然会导致员工对你的信任度下降,员工不信任管理者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没有了信任就没有了执行力,没有执行力班组何谈提升。所以班组管理者在班组建设过程中,唯有坚持诚以待人、勇于担当的原则才是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
(二)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班组管理者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头羊”,必须时时反省,这样做对不对?要求员工做到的事情自己有没有做到,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角色来看,我们是企业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督者,只有我们先做到了,才有权利要求下属员工去做。根据“羊群效应”,我们是班组的“形象代言人”,所属员工是“有样学样”的一个群体,我们的每一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