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引:根据“七匹狼”培育营销方案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在浙江水木县市场,“七匹狼”品牌通过近三个月来的精心培育,“七匹狼”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正在得到不断提升。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近三个月来“七匹狼”4个规格的销售情况和市场表现:
一、“七匹狼”品牌总体销售情况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2013年2—4月份,本期总共销售“七匹狼”系列卷烟170.99箱,同比144.84箱增长了18.05 %,占总销量4.77%,同比提升0.66个百分点,市场份额逐步提升。4个重点培育规格销售60.82箱占“七匹狼”总销量35.57%。从销售的情况来看,4月份“七匹狼”各个规格卷烟销售情况较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七匹狼”品牌整体市场份额同比较大提升,这得益于“七匹狼(豪运)”市场表现良好。
二、“七匹狼”4个重点规格市场表现
1、“七匹狼(蓝)”
“七匹狼(蓝)”是“七匹狼”家族低焦油的代表产品。从上图可看出,2013年2月一4月份销售23.67箱,占七元档23.67%的市场份额,虽然跟“红双喜(硬)”和“红塔山(软经典)”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排名比较靠前了。排名前两位的“红双喜(硬)”、“红塔山(软经典)”因受到货源因素的影响供应不稳定,也给“七匹狼(蓝)”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下图为“七匹狼(蓝)”2—4月份销量及进货户数走势表,从图表可以看出其较好市场发展前景。
2、“七匹狼(豪运)”
从上图表可以看出,“七匹狼(豪运)”在6个月的市场销量和进货户数呈“W”型。该品牌进入市场第1个月直到第3个月销量达到最高峰,可进货户数有所下降,这主要原因是1月份十元档卷烟货源紧张,零售客户为了应对春节期间销售备足货源,这说明该品牌已被零售客户所接受是首选的替代品牌。而到了2、3月份销量、进货户数有所下降,从市场走访了解到主要原因是部分客户在1月份备货库存还比较大,资金周转紧张处于消化库存时期,所以导致销量、进货户数不是很高。但到了4月份,市场通过2个月的库存消化,加上客户经理的积极经营指导,零售客户订购“七匹狼(豪运)”积极性大幅提升,销量达到高峰期水平,重复进货率明显提升。卷烟在终端市场销售表现和接受度相对较好,销售趋势也将与同价位竞争对手带来较大的冲击,为七匹狼品牌的成长贡献带来较大的能量的提升。下图为“七匹狼(豪运)”同价位各品牌市场所占市场份额。
3、“七匹狼(鸿运)”
“七匹狼(鸿运)”批发价135元/条,零售价15元/包,2—4月份销售5.06箱,占同价位区间比重3.3%,排名第四。上市以来进货面不是很高,市场表现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一:目前本地十五元档卷烟市场容量小,品牌竞争激烈,十五元档有5个规格的卷烟,此外还有同样错位的14、17元档。二是本地市场消费者比较依赖省产烟口味,同价位省内烟“利群(老版)”对“七匹狼(鸿运)”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利群(老版)”这个档位目前的货源供应受计划调控的影响,供应量相对较紧,这也为“七匹狼(鸿运)”站稳市场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4、“七匹狼(通福)”
“七匹狼(通福)”作为“七匹狼”品牌在高档卷烟市场的主力军,在20元卷烟品牌中,卷烟品种繁多,市场竞争激烈。在“利群”系列一枝独秀、牢牢占据着绝大部分市场的背景下,其他20元省外品牌卷烟只占有很少的份额。“七匹狼(通福)”2—4月共销售6.47箱,占20元档卷烟市场份额的1.4%,虽然该品牌与本地省产主导品牌“利群(软红长嘴)”、“利群(长嘴)”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与同档的省外品牌“红双喜(硬晶派)”、“黄鹤楼(硬雅香)”、“长白山(天韵)”、“黄金叶(软大金圆)”等品牌相比,市场表现还是不错。“七匹狼(通福)”要在20元档品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抓住一切机会。
三、品牌培育对策和建议
(一)巩固成绩,扩大“七匹狼”市场影响力。选择地理位置好、品牌培育推荐能力强、配合度高的客户作为“七匹狼”品牌培育示范户,发挥品牌培育窗口作用,对此类客户强化终端生动化陈列指导,促使起到重点表率作用,带动周边市场对该品牌卷烟的认识与购买。在巩固城镇上柜率、重复订货率的同时,重点做好农村地区零售客户的宣传推广工作。对已经在销售“七匹狼”的零售客户,对于品牌的销售情况,库存情况等进行跟踪调查以及指导,避免长期库存所带来的不利评价,提高零售客户销售信心。
(二)加大宣传,提高品牌上柜率。从整体分析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七匹狼”4个规格上柜率还不是很高。对此我们要围绕未订购零售客户进行订单跟踪与品牌推介,深入市场收集产品的评价信息与零售客户的反应,跟踪未重复进货、上柜下架零售客户,进行原因分析。
(三)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品牌发展。开展“七匹狼”销售明星奖、优秀奖、积极奖的评比活动,与零售客户、消费者间进行深入互动,激发零售客户和消费者的积极性,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的美誉度与忠诚度。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