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转自《中国烟草》
“双低”先行者
彭明权来湖北中烟已经十个年头了,始终是早上7时“开工”,晚上10时才回家,每天15个小时高速运转。
他和湖北中烟人把原本不在36个名优品牌之内,年销量不足4万箱,税利7亿元的“黄鹤楼”品牌,打造为中国烟草的“主力军”。尽管2011年的数据尚未完全出炉,但毫无疑问,“黄鹤楼”正在步入百万箱时代。
有人说,打造一个百万箱品牌,难;打造一个高档卷烟的百万箱品牌,更难;打造一个低焦高档的百万箱品牌,那是难上加难。今天的“黄鹤楼”,不仅仅因其规模和效益而成为中国烟草当之无愧的“主力军”,更因为其全线出击低焦油市场,而成为烟草行业低焦油大品牌的先行者。
与之前的试点不同,这一次“黄鹤楼”是全力出击。2009年湖北中烟第一次试水“双低”(低危害、低焦油)市场,“黄鹤楼(软论道)”当年实现销量仅为0.5万箱,是名副其实的“试水”;2010年湖北中烟推广了试点范围,将“双低”产品规格扩大到4个,实现销量过2万箱,仍然可以谈得上是局部性推广。但2011年,湖北中烟启动了全面铺开“双低”产品计划,其目标定位于销售“双低”产品80万箱以上。尤其“黄鹤楼”的旗帜规格——“黄鹤楼(1916)”率先实施减害降焦——焦油含量从12毫克直降到8毫克。
“这是一次战略意义上的转型。”湖北中烟总经理彭明权告诉记者。在他看来:“‘双低’卷烟,是中国卷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烟草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是‘卷烟上水平’的重要内容。”
“培育‘双低’卷烟,既是落实国家局培育低焦油大品牌的要求,更是湖北中烟把握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湖北中烟副总经理彭传新评价道。在他看来,近年来,“黄鹤楼”、“红金龙”品牌保持了一段时期的较快发展,如果它们仍然按原有的模式和思路培育,也将面临严峻考验。而当前的“双低”市场,既是需求快速增长、结构迅速提升的现实市场,更是存在巨大空间的潜力市场。进军“双低”市场,无疑就为“黄鹤楼”、“红金龙”注入了新的创新要素和发展动力,必将延长它们的快速成长周期,延缓它们步入平稳成长周期的时间。
实践证明,这一次率先“吃螃蟹”,湖北中烟再一次完成了华丽转身,截至2011年11月份,“黄鹤楼”位列行业低焦油产品销售第二位,占据了全国同类产品15%左右、同档次低焦油产品70%左右的市场份额,成为“低焦高档”卷烟的代表。尤其难得的是,在2011年上半年行业市场产品质量抽查中,在综合排名得分前8名产品中,“黄鹤楼”规格产品占据了4个席位。
八年积淀
在低焦高档市场,“黄鹤楼”一击即中。但在成功的鲜花与掌声背后,总有外人所不知的汗水与智慧。尽管“黄鹤楼”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品牌,但其在低焦油方面却可以称得上是厚积薄发。早在2003年,湖北中烟就确立了“努力实现‘黄鹤楼’、‘红金龙’品牌低焦油产品的开发储备工作走在行业前列”的目标。历经八年系统谋划,扎实推进,目前湖北中烟在“双低”卷烟培育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储备,赢得了时间和主动。
“黄鹤楼”在“双低”的科技实力得到了国家局的肯定。国家局科教司2011年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湖北中烟技术创新能力跃居行业第一位。近年来,黄鹤楼科技园通过专业和领域的细分,将研究所从开始的“九所一室”细化到“十三所一室”,再细化到“二十所一室”,对符合市场需求的低害低焦最新科研成果进行甄选和提炼,然后以科技成果转化型、风险共担型等方式与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生物学、医学、管理学等10多个专业领域的2700多名专家展开定向研究与合作。
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湖北中烟针对“双低”卷烟研发,就已累计申报专利1005项,授权专利668项,形成了一系列焦油量低至3毫克、1毫克、甚至接近0.1毫克的产品储备和技术储备,同时这些产品均集合了消费者可视、可听、可感观或可体验的专利技术,形成了产品的个性化特征,构筑起品牌的技术区隔。
这些年,“神农香菊”、“太极嘴棒”……这些来自黄鹤楼科技园的那些新名词,不仅一次次更新着我们对于烟草科技的理解,更帮助湖北中烟在形成了一张低害低焦科技网,确保其在该领域保持相对技术优势。以嘴棒新型功能型辅料研发为例,围绕减害降焦,湖北中烟先后研发出纵向多圆、网络介孔材料、神农珠嘴棒、可视缓释嘴棒等60余种独有特色产品。2011年,优化重组烟叶、功能性嘴棒和原生态烟叶等新技术的出炉再次增强了“黄鹤楼”的竞争力,新推出的“为了谁”、“软紫金”、“晓楼”等规格的5毫克产品,也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年复一年的积淀,如今湖北中烟已经初步构建起“体现合作、体现实用、减增结合”(减,即减害降焦;增,即增加香气和增强舒适性)的综合技术降焦制度,初步形成了以自主专利为核心的低焦低害技术体系,实现了一二类烟产品焦油量的稳步降低和产品品质的稳步上升,有效降低了焦油和烟气有害成分释放水平。
更上一层楼
尽管湖北中烟科技方面的进步太过耀眼,但更为准确地说,创新才是湖北中烟的灵魂,而科技创新仅仅只是其创新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许多人会注意到黄鹤楼科技园的技术创新,但却没有留意到湖北中烟一线员工逾7000人,总部管理层却只有40多人的管理创新;许多人会惊讶到黄鹤楼科技园的科技评分跃居烟草行业第一,却没有想到它还是行业内唯一荣获国家质监总局公布“2009~2010年度全国质量奖”殊荣的卷烟工业企业;许多人会关心湖北中烟的科技创新成果,但却没有看到他们仅在财务管理部门的一项创新整合,竟然就能一年节省贷款利息1000万元……科技不仅仅在改变着“黄鹤楼”品牌,更在影响着湖北中烟人的气质。在科技创新这一可见成果的激励影响下,湖北中烟渐渐实现了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品牌创新,这些创新最终强有力地推动着湖北中烟产生“更上一层楼”的质变——实现了从“产品为王”向“服务为王”的转型。
“做服务”与“做产品”。两者看似都在生产卷烟,但本质却大不同。在湖北中烟,任何一名最基层的业务员和客户可以随时给彭明权打电话,告诉他市场的变化,没有任何时间和级别的阻碍。以最简单的规格命名为例,有些企业习惯由产品研发部命名,而“黄鹤楼”却更多采用消费者的创意。显然,来自消费者的名字,自然比办公室中孕育出的名字更有生命力。
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没有永远领先的科技,更没有永远领先的产品。几年前,当许多人认为“黄鹤楼(1916)”的成功,可以让湖北中烟高枕无忧之时,湖北中烟却更加敏锐地发现到高端卷烟市场随时可能由“蓝海”变为竞争激烈的“红海”,并由此提前布局“双低”市场。这两年高端卷烟市场新品层出不穷验证了湖北中烟的判断。未来总有不可预知之处,或许有一天“双低”市场也会变为“红海”,但毫无疑问,一家以服务为王、以创新为魂的企业,总有更大的机会感知市场细微的变化,并由此调整战略,再次抢占先机。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