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
这是石冬看到热搜话题“烟厂流水线研究生超30%”时的第一反应。
最近,一份烟厂2021年度大学生招聘公示引起网络热议。在这份公示中,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本科生,还有海外院校的硕士研究生。
石冬50多岁了。从18岁起,他就接过母亲的班,进入中部某省的烟厂卷包车间,这一干就是35年。烟厂工人的衣服上,总是留有未经燃烧的烟叶味,那是一种淡淡的微妙的香味,并不像二手烟一样令人生厌。
当年,石冬在烟厂子弟学校读书,进厂时职高都还没读完。这些年,他始终在一线,对新来年轻人的称呼,也从“徒弟”改口到“学生”,因为这些年轻人都是从“正经学校”毕业,学历也越来越高。
石冬觉得消息假,并不是数字、信息有了差错,而是他知道,这些年轻人,最终不会留在一线,甘心当个“工人”。这么些年过去了,烟厂这座围城中,围住的还是他们这批没学历、走不掉也不敢走的职高子弟。
以下是石冬的自述。
学历升级
烟叶被拉进厂,先要被制成烟丝,之后和嘴棒一起用卷烟纸卷制成一根根烟,再经历分盒、分条、分箱打包,最后进入仓库打上编号,就可以被销往全国各地。
这是制烟的大概流程,所以在烟厂,制丝、嘴棒、卷包车间是最主要的部门,也是一线工人最多的部门。
上世纪80年代的烟厂包装车间(资料图片)
1986年国企改制,我在读高二,但那是烟厂“接班制度”的最后一年,所以那年我接过家里人的班,进入烟厂的卷包车间,成为一名学徒。
当时,一起进厂的几乎都是生活在一个家属院的同龄人,大家都在烟厂开办的职高上学。除了普通高中的教材,还会教财会、烟草工艺。但那个年代那个环境,身边没人好好学习,对工作也没什么概念。从小在烟厂附近长大,耳濡目染,觉得这些东西也不需要费力气学。
那时卷烟机和包装机还是分离的,一般卷烟机需要4个人,包装机要6个人。我一进厂就是在卷烟机上学习,那个年代国产机器还比较落后,老牛拉车一样,因此厂子进口一些外国卷烟机,让年轻人开,像英国莫林公司生产的MK8、MK9,机器上的操作指示都是外文,厂子还专门请外国专家来教,新人也都要跟着师傅一步一步学。
从杂活干起,然后可以做一点有技术含量的活,等到有机会就可以“开上车”,成为开车工或者叫挡车工,这个过程我用了两年左右。
大概是从1992年开始,烟厂逐渐面向社会招聘,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线招收的主要还是中专、职高、大专,以及退伍兵,本科生寥寥无几。
再就是到了2014年前后,开始有了大量本科生进厂,近3年才有比较多的硕士,博士不多。
现在卷包一体化,国产机器也很先进,一组车里,卷烟机部分一个人就够了,包装机则要多一个。一组车也用不了那么多人。不过,不是所有工人都是开车的,质检、电工甚至销售、物流的一线,我们都叫工人。
烟厂卷包车间(图源:视觉中国)
“一线没有学生”
我们“老人”都知道,这些学生干不了几个月、几年就都“走了”。
一般来说,招进来都要先上一线,要求说是至少要做够3年。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现在的学生晋升特别快,有的干几个月就能做上挡车工、带班书记,有的人没进过车间就能直接进“办公室”。
因为卷烟机只需要一个人,大多数新人会分在包装机,一老一新,两个人正好,所以我基本没怎么带过学生。但是这几年,来组里的学生也有四五批,基本都是本科生,硕士也有几个,基本没有博士。
我对大学、专业也不是很懂,但这些学生来到一线,还是要从基础开始学。有些学生一开始连扫地都不会,因为我们有要求,烟沫、烟丝等都要分开扫,这些都要一点一点教。
说实在的,这些学生不会留在车上,很多人受不了这种苦。
光是熬大夜,很多年轻人就受不了。今年之前,我们一直是三班倒,每个班都要八个半小时,常年作息不规律。
上班期间,除了吃饭,其他时间都不能看手机。而且虽然机器实现自动化,但还是要人一直盯质量,也要时不时手动上些材料,基本坐不下来,一天都要站着,运转中的机器还会产生巨大的噪音,我们戴着耳塞,大多数时间也不怎么交流。
枯燥又繁重,不是每个年轻人都服从安排。有一次,工人们被安排包烟,包完才能下班。有一个年轻男孩,把手机、零食摆好,一边看手机一边包,最后只剩他自己没做完,所有人都在等他。没办法,为了早点下班,其他人也去做了他的份。
一根烟压垮老工人。年轻人做不了,也是因为工人要负的责任很重。如果卷烟因为质量问题被从市场返还,处罚很重。一根烟就能罚2000元,降职降薪、调岗也是常有的事。
说起来在我们这个地方,烟厂的工作对周围市县的确很有吸引力。但有的年轻人也很犟,并不觉得这个饭碗难得。
我记得有个1995年出生的女学生,和我女儿一样大,本来在我们车上,工作一直挺顺心。后来领导要给她调岗。说起来那个岗位相对还更轻松,但她不愿意,和领导吵了一架。最后换班没换岗,但干了一年后,这个女孩也辞职了。看她发过朋友圈,本来还想问问她后来去了哪儿,干得怎么样,但我想了想,还是没问。
谁的围城
我们的领导很多都比我们年龄小,比如我的领导就比我小了20多岁。
现在的学生还年轻,脑子聪明。他们晋升得快,厂里其他部门有招聘他们就走,之前来的几批学生,基本都没在做最基础的工人,就算还是在生产一线,不少都进了管理层,今年又走了好几个。留下来的极个别人,那是实在调不动。
我们车上之前就有一个硕士,好像是什么电气自动化专业。他是2017年入职,现在已经是带班书记。我记得他在我们车上工作有一年,就报名去做电工,后来正好又有带班书记的空位,他就直接去报名当上了。
现在厂里招聘、晋升都对学历有要求,很多条件就写明是要本科及以上,我们肯定是报不了。所以,虽然如今一线什么年龄层都有,但整体老龄化。身边很多人,一干就是一辈子。有的人退休之后,还会返聘回厂里干点轻松的活。
我们这辈人的孩子大都没再进厂,但是像我们这一辈还有老一辈,基本就是围着厂子打转,每天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最多接触的都是厂里人。
当然,也不是没人离开。
这30多年的时间里,烟厂并非一直旱涝保收。
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初,烟厂收入并不好,许多人还调动到面粉厂。当时商业领域比较红火,那几年正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商业大战”时期,不少人也选择离开烟厂去商场。
到2000年前后,烟厂效益一直没能好转,又到我们这批人签“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节点。当时恰逢下海经商的浪潮,一些人觉得在厂里看不到未来,就选择买断工龄投身商海。后来,有的人赚了,有的人赔了。
在最困难的几年,一线工人都要出差到各地销售卷烟,这个措施也延续好几年。直到后来新的品牌站稳市场,情况才慢慢好转起来。
我们这些老工人,因为常年长时间站立、低头,颈椎腰椎多少都落下病根。在机器还比较落后的年代,为了多生产几件烟,很多工人会在没停车的时候就去调修机器,当然这不符合规范。手指受伤是家常便饭,粉碎性骨折也不少,也有人因此截肢。
现在厂里为了留住一线年轻人,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同岗位高学历拿到的工资更高,用劳务派遣类的职工。
在女儿小时候,我总会跟她说,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像爸妈这样当工人。现在虽然本科生、硕士也来我们厂里干活,但也不能说学历没用。毕竟有了文凭还能往上走,像我们这种没学历没文凭的就只能熬到退休了。
(石冬为化名)